【轉載】西方科幻小說基本書目(上)(1 / 3)

作者:詹姆斯·岡恩李廣益譯

我給英語精讀講習班上科幻小說教學課的頭一年,一位來自紐約州布法羅的教師問我,一個教師需要讀多少書才擁有講授科幻小說的堅實基礎。我立刻回答大概是一百本書,並給了她一份由美國科幻作家協會(SFWA)的一個委員會編製的書目。這一書目連同阿列克謝.潘興的評論發表在1970年6月15日出刊的《圖書館期刊》上。那以後新出版的作品超過三萬種,書目也就顯得陳舊了。以下是我自己開列的書目和我自己的評論。它以原先SFWA的書目為基礎,但在1970年之後和之前的時段上都有所增刪。1988年11月15日出刊的《圖書館期刊》發表了這份書目的一個早期版本。這份書目現在由克裏斯.麥基特裏克、科幻小說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以及本站(www.ku.edu/~sfcenter/)讀者共同更新。(注:本站將與岡恩先生網站保持同步更新)

如果你讀了下列所有作家的作品,你對基本的和重要的科幻小說將諳熟於心。當然,哪些書是重要的,哪些書對科幻這一文類有重大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隨著我們收到更多的來自不同學者認為某部作品“重要”的推薦,這份書目還會增加。從某種程度上說,要讀完這裏列出的所有作品將越來越難!不過,博覽的科幻讀者應該熟悉下列的所有作家。

我們將這份書目作為一項資源,提供給圖書管理員和其他尋求達成共識之基礎的學者。我們希望它對你有幫助!

亞當斯,道格拉斯(ADAMS,Douglas)。《銀河係搭便車指南》(TheHitchhiker‘sGuidetotheGalaxy,1979)首先是深受喜愛的係列廣播劇和電視連續劇,進而演變為暢銷的係列科幻戲仿漫畫和這位英國作家的書迷會。2005年,由這部作品拍成的電影受到歡迎。

奧爾迪斯,布賴恩(ALDISS,Brian)。赫利康尼亞三部曲:《赫利康尼亞之春》(HelliconiaSpring,1983年坎貝爾紀念獎)、《赫利康尼亞之夏》(HelliconiaSummer,1983)和《赫利康尼亞之冬》(HelliconiaWinter,1985)。《地球的漫長午後》(TheLongAfternoonofEarth,1962年雨果獎)。出版時又名《溫室》(Hothouse)。在這個幻想故事中,未來的地球陷入一種熱帶氣候,植物瘋長,動物怪異,蜘蛛網一直延伸到月球。其他精彩作品:《暗黑光年》(TheDarkLightYears,1964);《腦海中的赤腳》(BarefootintheHead,1969),奧爾迪斯迷幻般的喬伊斯式小說;《解放了的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Unbound,1973)。

安德森,波爾(ANDERSON,Poul)《T-零》(TauZero,又譯為《宇宙的過河卒》)。一部體現愛因斯坦理論的小說。書中,一艘星際衝壓飛船發生故障,不斷加速,而飛船外的時間流逝要快得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宇宙崩潰。這部小說在1971年的雨果獎評選僅屈居拉裏.尼文的《環形世界》之後。安德森是一位多產作家,其大部分作品都是與這部作品有關聯的硬派科幻(hard-coreSF)。特別精彩的作品有:《腦波》(BrainWave,1954);《翼人戰爭》(TheWaroftheWingMen,1958);《高級聖戰》(TheHighCrusade,1960);《收獲行星》(HarvestofStars,1993)。他以《創始》(Genesis)贏得2001年坎貝爾紀念獎。

安東尼,皮爾斯(ANTHONY,Piers)。《顯宏鏡》(Macroscope,1969)。盡管他的聲譽主要源自以《讚斯》(Xanth)係列為代表的、充滿雙關語的暢銷奇幻,安東尼寫出了一些不同凡響的科幻小說,如《戰鬥圓環》(BattleCircle,1978)三部曲和《關於人和蝠鱝》(OfManandManta,1986)雜食動物三部曲。

阿西莫夫,艾薩克(ASIMOV,Isaac)。基地三部曲(TheFoundationTrilogy,1951)。等待多年後推出的續篇《基地邊緣》(Foundation‘sEdge)成為1982年的暢銷書,而阿西莫夫在八十年代推出的其他與其基地和機器人宇宙相關聯的小說同樣大受歡迎。阿西莫夫是經典科幻的核心作家,而這套三部曲則在關於人類太空帝國的科幻神話中居於核心地位。科幻值得一讀,尤其是這位科幻作家的第一部機器人故事集《我,機器人》(I,Robot,1951),這部作品集建立了機器人三定律;《鋼窟》(TheCavesofSteel,1954)是他的第一本偵探小說,其續篇《裸日》(TheNakedSun)和《曙光中的機器人》(TheRobotsofDawn)成為1983年的暢銷書;《永恒的終結》(TheEndofEternity,1955);《神們自己》(TheGodsThemselves,1972)。他的文集《黃金時代之前》(BeforetheGoldenAge,1974)對三十年代的雜誌科幻有頗具代表性的記述,其兩卷本自傳(另有最後一卷回憶錄)雖然很長,卻風趣易讀,描述了四五十年代身為一位科幻作家的種種經曆。

巴拉德,詹姆斯(BALLARD,James)。《結晶世界》(TheCrystalWorld,1966)。在這部奇異、自省的小說中,非洲的一個地區(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逐漸陷入一種怪狀:所有生物都變成了晶體。在六十年代英國以《新世界》(NewWorld)雜誌為代表的新浪潮小說中,巴拉德是一位重要作家。其他精彩作品:《沉沒世界》(TheDrownedWorld,1962);《愛與凝固汽油彈:出口美國》(LoveandNapalm:ExportUSA,1970;又名《暴行展覽》,TheAtrocityExhibition);他的自傳體小說《太陽帝國》(EmpireoftheSun,1984)講述了他在上海的一個集中營裏的成長經曆,被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成同名電影。

巴克斯特,斯蒂芬(BAXTER,Stephen)。這位英國硬科幻作家以《時間船》(TheTimeShips)贏得1996年坎貝爾紀念獎。這部小說是H.G.威爾斯的小說《時間機器》的續篇。值得一提的還有《泰坦》(Titan,1997)

貝爾,格雷格(BEAR,Greg)。《血裏的音樂》(BloodMusic,1985),《達爾文電波》(2000年星雲獎)。長中篇版《血裏的音樂》包攬了星雲獎和雨果獎。其他精彩作品:《永世》(Eon,1985);《上帝的鍛爐》(TheForgeofGod,1987);《天使們的女王》(QueenofAngels,1990);《錘打星球之砧》(AnvilofStars,1992);《移動火星》(MovingMars,1993),獲得星雲獎。

貝拉米,愛德華(BELLAMY,Edward)。《回顧:2000-1887》(LookingBackward:2000-1887,1887)。經典烏托邦小說:一個失眠症患者沉入睡鄉,醒來時身處社會主義未來。在成書年代影響極大。

本福德,格雷戈裏(BENFORD,Gregory)。《時景》(Timescape,1980)獲得了坎貝爾紀念獎和星雲獎。身為物理學研究者和天文學家的作者創作了多部重要作品,尤其是他的四卷本係列小說:《大天河》(GreatSkyRiver,1987),《光之潮汐》(TidesofLight,1989),《狂怒灣》(FuriousGulf,1994),《渡越光明永恒》(SailingBrightEternity,1995)。這個係列描述了有機和無機生命在銀河之心的一場天崩地裂之戰。還應提到早期的奈傑爾.沃姆斯利小說,《在暗夜之洋》(IntheOceanofNight,1977)和《穿越恒星之海》(AcrosstheSeaofSuns,1984)。

貝斯特,阿爾弗雷德(BESTER,Alfred)。《被毀滅的人》(TheDemolishedMan)。這本華麗的小說,講述了一樁謀殺案;在那個世界中,心靈感應乃世間平常。1953年獲雨果獎。《群星,我的歸宿》(TheStarsMyDestination,1957;又名《虎!虎!》,Tiger!Tiger!)是另一部重要小說。在一個思維傳輸成為現實的世界中,主角演繹了基督山伯爵的故事。他的重要短篇有《星光》(Starlight,1976)。

畢曉普,邁克爾(BISHOP,Michael)。《時間之外,別無敵人》(NoEnemyButTime)。在這部精致優美的時間旅行小說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年輕黑人和人類的能人(HomoHabilis)祖先們生活在一起,並把他的孩子帶到了現在。1982年獲星雲獎。其他精彩作品:《神》(AncientofDays,1985);《脆弱的擊球》(BrittleInnings,1994)。

布利什,詹姆斯(BLISH,James)。《事關良心》(ACaseofConscience)。一位外星考察隊裏的耶穌會牧師遭遇了良心危機,因為看上去一顆烏托邦星球的居民生活在沒有上帝的福祉中。1958年獲得雨果獎。其他精彩作品:《飛行城市》(CitiesinFlight,1955,1957,1958,1962);《樹苗星球》(TheSeedlingStars,1957)。

博瓦,本(BOVA,Ben)。《科幻小說名人堂》,卷2A和2B(1973)。美國科幻作家協會成員選出的1965年前出版之最佳科幻長中篇和短長篇小說。參見西爾弗伯格編輯的一卷相似的短篇小說,星雲獎年度集,雨果獎年度集,以及加德納.多佐伊斯1964年後的《年度最佳科幻小說集》。博瓦也寫了許多精彩的未來推測小說,如《金斯曼傳奇》、《金斯曼》(Kinsman,1979)和《千禧年》(Millennium,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