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隻有把每個人的力量彙聚起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把中國夢由夢想變成現實。在現實社會中,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但在實現中國夢的路途上,所有中華兒女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必須把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製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共同奮鬥。
加強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
政黨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對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能不能實現政黨間的良好合作,把各政黨的力量凝聚起來,關係到一個國家能不能實現政治穩定,關係到一個民族能不能繁榮昌盛。
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力量,從政黨層麵說,就是要把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力量凝聚起來。隻有這樣,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證。
中國各政黨的團結合作,是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來實現的。其顯著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從政黨分類來看,中國政黨製度既不是西方一般說的一黨製,也不是多黨製,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政黨製度。從實踐來看,這一政黨製度符合中國的國情,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目標下把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多黨派合作有機結合起來,能夠在民族複興的旗幟下把中國共產黨和多黨派團結起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製度,這是在長期革命與建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這一主張立即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響應和擁護。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選舉產生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就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確立。
1956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曆史使命也隨之結束。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深入思考中國共產黨和各個民主黨派的關係問題,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此後,中國的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提出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推進人民政協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指出:“我們各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時期同我們共同奮鬥,在社會主義時期同我們一道前進,一道經受考驗。
在今後的建設中,我們還同所有的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長期合作。”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各民主黨派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通過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團結民主黨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鬥。
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各級國家機關領導職務,是多黨合作的重要內容。建國之初,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共6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有3人;56名委員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27人;政務院副總理4人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2人;15名政務委員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9人。這種政權組織形式,為鞏固人民政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根據2007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各級人大代表中有黨外人士18萬多人,各級政協委員中有黨外人士35萬多人。全國擔任縣處級以上職務的黨外幹部有3.1萬人,其中國務院部門正部長有2人,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務院部委辦、直屬局擔任領導班子副職的有18人;全國31個省區市中,黨外人士擔任副省長、副主席、副市長的有24人。他們對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揮權、處理問題的決定權和人事任免的建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