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綠茶【傳承曆史,源遠流長】(1 / 3)

《茶經》上記載,茶之為用,最早是從咀嚼茶樹鮮葉開始的,進一步發展到煮鮮葉羹飲用。這也是人類對茶葉最原始的利用方法。到後來人們將鮮葉在火上烤,再將烤後的茶葉放在水中煮飲,這就是最初的綠茶初製。

現代的綠茶加工工藝是:采摘鮮葉→殺青(即在高溫下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抑製鮮葉中多酚類的酶促氧化,防止紅變)→揉撚造型→幹燥,完成綠茶初製,初製茶也稱毛茶。

TIPS

在湖南省常德地區桃江一帶的擂茶,也稱三生飲,即主要原料用生薑、生米、生茶葉(茶鮮葉),在擂缽中擂成糊狀後,再衝入熱水調飲,保留了最原始的飲茶方式。現在,擂茶作為當地的一種特產,有時也用幹茶葉代替鮮葉。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佤族等少數民族現在還保留著烤鮮葉煮飲或泡飲的飲茶方法,常常是將鮮葉烤後放在新鮮的竹筒裏,或者直接將鮮葉放進竹筒裏進行燒烤,待鮮葉變軟、烤焦後,直接衝水飲用,被稱之為烤竹筒香茶,茶湯滋味有焦香,苦稍後回甘。

綠茶主要的四種工藝類型

蒸青綠茶

精細的蒸青工藝綠茶出現在隋唐時期,即蒸青工藝的餅茶。蒸青餅茶的製造方法,《茶經·三之造》中有詳細的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蒸青綠茶就是在綠茶初製時,采用蒸汽殺青而製成的綠茶。蒸青綠茶有“三綠”的品質特征,即葉綠、湯綠、葉底綠,日本生產的綠茶,大部分屬於蒸青綠茶,如煎茶、玉露、碾茶等。近幾年來,國內的浙江、江西等地也有多條蒸青綠茶生產線,生產的綠茶多數出口銷往日本,也有少量在內地銷售,如袋泡蒸青茶,抹茶粉等。

炒青綠茶

炒青綠茶在中國綠茶中產量最多。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到:“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連全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餘”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有關炒青綠茶的記載,說明在唐代就有炒青綠茶。到了明朝,朱元璋詔令:“罷造龍團鳳餅,唯采芽茶以貢……”散茶盛行,綠茶製作工藝,也由蒸青到炒青,並日趨完善和發展,各地的名茶不斷出現,如杭州的龍井茶、安徽的瓜片茶等。

炒青綠茶在初製時,經鍋炒殺青,幹燥時,利用手工鍋炒或機械炒幹機、烘幹機等幹燥,由於受到手工或機械的作用力不同,便形成不同形狀的茶葉,可分為長炒青、圓炒青和細嫩炒青三類。

采摘細嫩鮮葉的炒青綠茶外形獨特秀麗,色澤綠翠,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清綠,葉底勻整。

TIPS

炒青綠茶在炒製時,如果溫度過高,也會產生“高火”香,甚至有時會有“焦香”,幹茶色澤和正常茶相比偏黃綠。

烘青綠茶

烘青綠茶就是在綠茶初製最後一道工序幹燥時,用炭火或烘幹機烘幹的綠茶。窨製花茶的綠茶茶坯大部分用烘青綠茶。烘青綠茶的品質特征是茶葉的芽葉較完整,外形蓬鬆條索較緊結,采摘細嫩的烘青綠茶易顯毫,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醇,香氣清高,葉底較完整,湯色和葉底稍黃。

TIPS

傳統的烘青綠茶用炭火焙籠烘幹,現代工藝的烘青綠茶大部分使用烘幹機烘幹。用炭火烘幹時,若操作不當,容易造成茶葉有煙味。

曬青綠茶

曬青綠茶就是指茶葉初製中,幹燥時直接曬幹的綠茶。利用日光將茶葉曬幹是最古老的幹燥方式,曬青綠茶主要在我國的雲南、陝西、四川等地區還有生產,雲南的曬青綠茶稱之為“滇青”、陝西的稱之為“陝青”、四川的稱之為“川青”。曬青綠茶作為商品茶直接銷售或飲用並不多,大多數用來直接壓製成緊壓茶,如普洱餅茶、沱茶、康磚等。曬青綠茶很明顯的特征就是有日曬的味道。

此外,近些年各地區不斷有新的品種或新的工藝的綠茶推向市場,有些茶葉在幹燥工序時炒烘結合,即先炒後烘或先烘後炒的幹燥方式,如陝西省的午子仙毫、浙江省的開化龍頂茶等,這樣做出的茶葉,既有炒青綠茶的高香,同時也保證了茶葉外形的完整性。

綠茶一般采摘鮮葉較細嫩,屬於不發酵茶,其製茶工序主要是殺青、揉撚、幹燥。茶葉不同,其具體工序各有不同,鮮葉采摘時要選用竹子編織的茶簍盛裝,殺青前要先攤晾。

綠茶講究外形美觀,有直條形、針形、卷曲形、珠形、蘭花形、扁形、片形、花朵形等,目前,高檔名優綠茶大多數是全手工製作,也有中高檔茶采用機械或半機械半手工製作。

TIPS

經熱水殺青工藝能製成低咖啡堿綠茶,因為咖啡堿極易溶於熱水,鮮葉經撈青處理,大部分咖啡堿都溶於熱水中了,製成的茶葉自然咖啡堿含量較低。

綠茶的衝泡與品飲

大多數綠茶都是采摘細嫩的芽葉製成的,外形美觀,衝泡吸水後有觀賞價值,杯泡時一般選用無花紋透明度好的玻璃杯衝泡,先觀茶舞,再聞茶香,最後是品嚐;也可用瓷杯衝泡綠茶,缺點是隻能俯觀茶舞,但滋味、香氣要比玻璃杯好。壺泡時一般則選擇瓷壺或者是玻璃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