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質量管理體係的策劃
這是一種宏觀的質量策劃,應由最高管理者負責進行,根據質量方針確定的方向,設定質量目標,確定質量管理體係要素,分配質量職能等。在組織尚未建立質量管理體係而需要建立時,或雖已建立卻需要進行重大改進時,就需要進行這種質量策劃。
2.有關質量管理目標的策劃
組織已建立質量管理體係雖不需要進行曲重大改變,但卻需要對某一時間段(例如中長期、年度、臨時性)的業績進行控製,或者需要對某一特殊的、重大的項目、產品、合同和臨時的、階段性的任務進行控製時,就需要進行這種質量策劃,以便調動各部門和員工的積極性,確保策劃的質量目標得以實現。例如每年進行的綜合性質量策劃(策劃結果是形成年度質量計劃)。這種質量策劃重點在確定具體的質量目標和強化質量管理體係的某些功能,而不是對質量管理體係本身進行改造。
3.有關質量管理過程的策劃
針對具體的項目、產品、合同進行的質量策劃,同樣需要設定質量目標,但重點在於規定必要的過程和相關的資源。這種策劃包括對產品實現全過程的策劃,也包括對某一過程(例如設計和開發、采購、過程運作)的策劃,還包括對具體過程(例如某一次設計評審、某一項檢驗驗收過程)的策劃。也就是說,有關過程的策劃,是根據過程本身的特征(大小、範圍、性質等)來進行的。
4.質量改進的策劃
質量改進雖然也可視為一種過程,但卻是一種特殊的、可能脫離了企業常規的過程。因此,更應當加強質量策劃。如果說有關過程的策劃一旦確定,這些過程就可以按策劃規定重複進行的話,那麼質量改進則不同,一次策劃隻可能針對一次質量改進課題(項目)。這樣,質量改進策劃就可以有是經常進行的,而且是分層次(組織及組織內的部門、班組或個人)進行的。質量改進策劃越多,說明組織越充滿生機和活力。
質量策劃實際上是一個過程,也有其輸入—過程—輸出的特殊要求。
質量策劃是針對具體的質量管理活動進行的。在進行質量策劃時,力求將涉及該項活動的信息全部搜集起來,作為質量策劃的輸入。其內容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下幾方麵:質量方針或上級質量目標的要求;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與策劃內容有關的業績或成功經曆;存在的問題點或難點;過去的經驗教訓;質量管理體係已明確規定的相關的要求或程序。
在進行質量策劃時,必須盡力搜集與策劃內容有關的輸入,最好能有形成文件的材料。這些材料應盡早交與參與策劃的所有人員。
質量策劃都應形成文件輸出,也就是說,都應形成質量計劃文件。將上述質量策劃內容用文字表述出來,就成為質量計劃。一般來說,質量策劃輸出應包括以下內容:為什麼要進行質量策劃或為什麼要製定該項質量計劃(將質量策劃的輸入進行簡單表述),適當分析現狀(問題點)與質量方針或上一級質量目標要求,以及顧客和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之間的差距;通過質量策劃設定質量目標;確定下來的各項同具體工作或措施(也即各種過程)以及負責部門或人員(也即職責和權限);確定下來的資源、方法和工具;確定下來的其他內容(其中質量目標和各項措施的完成時間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質量計劃草案是預先準備好草案,應根據質量策劃會議的決定對其進行必要的修改。如果未預先準備好草案,則應委托或指令相關人員根據會議的決定起草。質量計劃應經負責該項質量策劃的管理者(組織一級綜合性的或重大的質量計劃應是最高管理者)批準後下發實施。
不管采用何種形式,質量管理策劃的內容必須包括:
①設定質量目標:任何一種質量策劃,都應根據其輸入的質量方針或上一級質量目標的要求,以及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來設定具體的質量目標。
②確定達到目標的途徑:也就是說,確定達到目標所需要的過程。這些過程可能是鏈式的,從一個過程到另一個過程,最終直到目標的實現。也可能是並列的,各個過程的結果共同指向目標的實現。還可能是上述兩種方式的結合,既有鏈式的過程,又有並列的過程。事實上,任何一個質量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多種過程。因此,在質量策劃時,要充分考慮所需要的過程。
③確定相關的職責和權限:質量策劃是對相關的過程進行的一種事先的安排和部署,而任何過程必須由人員來完成。質量策劃的難點和重點就是落實質量職責和權限。如果某一個過程所涉及的質量職能未能明確,沒有文件給予具體規定(這種情況事實上是常見的),會出現推諉扯皮現象。
④確定所需的其他資源:包括人員、設施、材料、信息、經費、環境等。注意,並不是所有的質量策劃都需要確定的這些資源。隻有那些新增的、特殊的、必不可少的資源,才需要納入到質量策劃中來。
⑤確定實現目標的方法和工具:這並不是說所有的質量策劃都需要的。一般情況下,具體的方法和工具可以由承擔該項質量職能的部門或人員去選擇。但如果某項質量職能或某個過程是一種新的工作,或者是一種需要改進的工作,那就需要確定其使用的方法和工具。
⑥確定其他的策劃需求:包括質量目標和具體措施(也就是已確定的過程)完成的時間,檢查或考核的方法,評價其業績成果的指標,完成後的獎勵方法,所需的文件和記錄等。一般來說,完成時間是必不可少的,應當確定下來。而其他策劃要求則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
(四)質量改進
質量改進(Quality Improvement)為向本組織及其顧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個組織範圍內所采取的提高活動和過程的效果與效率的措施。質量改進是消除係統性的問題,對現有的質量水平在控製的基礎上加以提高,使質量達到一個新水平、新高度。質量改進的步驟本身是一個PDCA循環,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置(Action)四個階段。計劃:包括製定方針、目標、計劃書、管理項目等;實施:按計劃去做,落實具體對策;檢查:實施了具體對策後,驗證其效果;處置:總結成功的經驗,實施標準化,以後可以按該標準進行。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輪PDCA循環解決,為製定下一輪改進計劃提供資料。質量改進是企業跨部門人員參加的突破性改進;由企業各部門內部人員對現有過程進行漸進的持續改進活動。
質量改進是一個過程,要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否則會影響改進的成效,甚至會徒勞無功。質量改進的組織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從整體的角度為改進項目調動資源,這是管理層,即質量管理委員會。二是為了具體地開展工作項目,這是實施層,即質量改進團隊或稱質量改進小組。
1.質量改進過程
質量改進活動涉及質量管理的全過程,改進的對象既包括產品(或服務)的質量,也包括各部門的工作質量。改進項目的選擇重點,應是長期性的缺陷。本節僅對產品質量改進的對象及其選擇方法加以討論。
產品質量改進是指改進產品自身的缺陷,或是改進與之密切相關事項的工作缺陷的過程。一般來說,應把影響企業質量方針目標實現的主要問題,作為質量改進的選擇對象。同時還應對以下情況給予優先考慮:
(1)市場上質量競爭最敏感的項目 企業應了解用戶對產品眾多的質量項目中最關切的是哪一項,因為它往往會決定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成敗。例如,用戶對於台燈的選擇,主要是色彩和造型等因素,而對其耗電量往往考慮甚少,所以台燈質量改進項目主要是提高它的造型和色彩的藝術性。
(2)產品質量指標達不到規定標準的項目 所謂規定“標準”是指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合同或銷售文件中所提出的標準。在國內市場,一般采用國家標準或部頒標準;在國際市場,一般采用國際標準,或者選用某一個先進工業國的標準。產品質量指標達不到這種標準,產品就難以在市場上立足。
(3)產品質量低於行業先進水平的項目 頒布的各項標準隻是產品質量要求的一般水準,有競爭力的企業都執行內部控製的標準,內部標準的質量指標高於公開頒布標準的指標。因此選擇改進項目應在立足於與先進企業產品質量對比的基礎上,將本企業產品質量項目低於行業先進水平者,均應列入計劃,訂出改進措施,否則難以占領國內外市場。
(4)壽命處於成熟期至衰退期產品的關鍵項目 產品處於成熟期後,市場已處於飽和狀態,需要量由停滯轉向下滑,用戶對老產品感到不足,並不斷提出新的需求項目。在這一階段必須對產品質量進行改進,以此推遲衰退期的到來,此類質量改進活動常與產品更新換代工作密切配合。
(5)其他 諸如質量成本高的項目,用戶意見集中的項目,索賠與訴訟項目,影響產品信譽的項目等。
2.質量改進項目的選擇方法
質量改進項目的選定應該根據項目本身的嚴要程度、缺陷的嚴重程度、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經濟能力等方麵的資料,綜合分析後來決定。下麵介紹幾種常見的選擇方法:
(1)統計分析法 該方法首先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產品缺陷進行統計,得出清晰的數量報表;然後利用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最後根據分析的結果,選定改進項目。常用的方法有:缺陷的關聯圖分析和缺陷的矩陣分析等。該方法的特點是目光注視企業內部,積極搜尋改進目標。
(2)對比評分法 該方法是運用調查、對比、評價等手段將本廠產品質量與市場上主要暢銷的同類產品的質量進行對比評分,從而找出本企業產品質量改進的重點。該方法的特點是,放眼四方,達到知己知彼的境地,從而製定出最有利的改進項目。
(3)技術分析法 該方法是首先收集科學技術情報,了解產品發展趨勢,了解新技術在產品上應用的可能性,了解新工藝及其實用的效果等;然後通過科技情報的調查與分析;最後尋求質量改進的項目和途徑。該種方法的特點是,運用“硬技術”,搶先一步使產品獲得高科技水平,從而占領市場。
(4)質量改進經濟分析法 該方法是首先運用質量經濟學的觀點,來選擇改進項目並確定這些項目的改進順序;然後運用用戶評價值”的概念,計算出成本效益率;最後以成本效率數值來選擇質量改進項目。其中:用戶評價值是指:當該項質量特性改進後,用戶願意支付的追加款額。成本效益率就是“用戶評價值與質量改進支出用的比值,該值大者優先進行質量改進,該值小於1者,無改進價值。該種方法的特點是,以企業收益值作為標準來進行質量改進項目選擇的。
(五)質量管理基本原理和原則
1.質量管理的三個基本原理
質量管理的三個基本原理包括:人本原理、過程監控原理和體係管理原理。
(1)人本原理 質量管理,以人為本,隻有不斷提高人的質量,才能不斷提高活動或過程質量、產品質量、組織質量、體係質量及其組合的實體質量。
在人本原理當中,人才是質量管理的第一要素;確定人的質量標準是現代質量管理的基本出發點;質量人才的培訓與教育是貫穿質量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充分激勵和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提高質量管理成效的關鍵。
(2)過程監控原理 所有質量工作都是通過過程完成的,質量管理要通過對過程的監控來實現。任何一個組織都應該識別、組織、建立和管理質量活動網絡及其接口,才能創造、改進和提供持續穩定的質量。
在任何一個組織中,質量管理都是通過對過程的控製和管理來實現的。一般來說,過程控製又可分為兩個兩個方麵:一是對過程中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結構和正常運行的控製;二是對過程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人、物和信息質量的控製。隻有依據實際情況,識別、實際、組織和控製每個過程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這兩個方麵,形成一個正常運作的過程網絡,就一定能卓有成效的質量管理。
(3)體係管理原理 任何一個組織,隻有依據其實際環境條件和情況,策劃、建立和實施質量管理體係,實現體係管理時,才能實現其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
質量管理體係是任何一個組織的核心組成部分,它致力於使與質量目標有關的輸出滿足相關方(包括顧客)的需求和期望。組織的質量目標與其他目標,如與銷售量、資金、利潤、環境及職業健康與安全有關的目標相輔相成。
2.質量管理的八項基本原則
質量管理大八項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顧客為關注焦點、領導作用、全員參加、過程方法、管理的係統方法、持續改進、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與供方互利的關係。
(1)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組織依存於顧客。因此,組織應當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要,滿足顧客要求並爭取超越顧客期望。
(2)領導作用 領導者確立組織統一的宗旨及方向。他們應當創造並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
(3)全員參與 各級人員都是組織之本,隻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幹為組織帶來收益。
(4)過程方法 將活動和相關的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
(5)管理的係統方法 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係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於組織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續改進 持續改進總體業績應該是組織的一個永恒目標。
(7)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 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的基礎上。
(8)與供方互利的關係 組織於供方是互相依存的,互利的關係可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
3.產品質量的影響因素
產品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人(Man)、材料(Material)、機械(Machine)、方法(Method)及環境(Environment)”等五大方麵,即4M1E。
(1)人的因素 主要是指上述人員個人的質量意識及質量活動能力對產品質量形成造成的影響。我國實行的執業資格注冊製度和管理及作業人員持證上崗製度等,從本質上說,就是對從事產品活動的人的素質和能力進行必要的控製。在產品質量管理中,人的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產品質量控製應以控製人的因素為基本出發點。作為控製對象,人的工作應避免失誤;作為控製動力,應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主導作用。必須有效控製參與產品的人員素質,不斷提高人的質量活動能力,才能保證產品質量。材料的因素。
質量管理當中所指的“人”不僅僅隻投入與生產的工人和技術人員,還包括著管理人員、合作者和顧客。這些都是影響直接影響質量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員的合作與措施直接控製著整個過程的運行,原材料供貨商以及投資合作企業是生產發展的前提,廣大的銷售市場帶動經濟的發展,也帶動著公司的運營。
(2)材料的因素 包括工程材料和產品用料,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構配件等。各類材料是工程產品的物質條件,材料質量是工程質量的基礎,材料質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質量就不可能達到標準。所以加強對材料的質量控製,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基礎。
(3)機械的因素 機械設備包括工程設備、產品機械和各類產品器具。工程設備是指組成工程實體的工藝設備和各類機具,如各類生產設備、裝置和輔助配套的電梯、泵機,以及通風空調、消防、環保設備等,它們是產品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產品使用功能的發揮。產品機械設備是指產品過程中使用的各類機具設備,包括運輸設備、吊裝設備、操作工具、測量儀器、計量器具以及產品安全設施等。產品機械設備是所有產品方案和工法得以實施的重要物質基礎,合理選擇和正確使用產品機械設備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