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認為:凡事皆講究時機。飲茶同樣如此。茶在我國人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對少數人而言,隻知道飲茶對健康有益,卻不知道其中的博大“奧妙所在”。事實上,飲茶有益健康隻說對了一半,隻有在合適的時間喝合適的茶才是最有益的。
茶,是我國古老的一種飲料。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茶的益處:以茶嚐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養心,以茶可行道。其藥性與作用為:“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可見茶對養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市麵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飲品,人們在飲茶時卻忽視了什麼時間最適合。醫學上主張,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才能確實起到養生的效果。
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極為分明。初春春風複蘇,陽氣生發,給成萬物帶來了生機,但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困倦與乏力,此時喝花茶則最能緩解春困帶來的不良影響,還有利於散發積聚在人體內的冬季寒邪、促進體內陽氣生發,令人神清氣爽,可使“春困”自消;夏季則炎熱且驕陽似火,人體力也消耗較多,精神不振,此時飲用綠茶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口腔和輕度胃潰瘍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藥用價值;秋天,氣候幹燥,令人口幹舌燥,這時飲用青茶不寒不熱,溫熱適中,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讓機體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作用;冬季則是人體生理功能減退,陽氣漸弱之時,飲用紅茶可養人體陽氣,且能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有助消化、卻油膩的效果。這些茶都可以增添營養,強身健體。
飲茶除了可增添營養,強身健體外,還可以延年益壽。專家建議:適量飲茶,好處很多。但如果飲茶過濃,飲茶時間與方法不合適,不僅起不到好作用,反而會給健康帶來負麵影響。我國在飲茶生活中對時間、濃淡、冷熱、新陳以及不同的人如何飲茶等都有豐富經驗。總結出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飲茶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如早茶使人心情舒暢、午茶提神,勞累後飲茶則解疲勞;酒後茶利於腸胃,可消食解酒毒;晏後茶除煩去膩;飯後即可漱口又去煩膩,又可堅齒消蟲等。因此,為使更健康的飲茶,一定要掌握好飲茶的原則,即:清淡為宜,適量為佳,隨泡隨飲,飯後少飲,睡前不飯。
飲茶養生最講究的就是要在對的時間喝合適的茶。古人曰:“空腹茶令人心慌。”空腹喝茶很容易刺激和破壞胃壁粘膜,更容易引起饑餓感,嚴重者可導致低血糖狀態,對身體無益。飯後不宜立即飲茶,因為飯後飲茶雖然有助於消食去膩,但因茶湯中的茶多酚可與鐵質、蛋白質等到發生凝固作用而影響營養吸收,同時飯前也不可大量飲茶,因為飯前大量飲茶既會衝淡唾液,又會影響胃酸分泌,所以一定要掌握好這兩個時間。另外,飲用衝泡時間過久或隔夜茶對健康也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因為時間過久茶湯中的茶多酚、維生素、蛋白質等物質會氧化變性,同時茶湯也會滋生微生物,給人體帶來其他疾病。
養生提示
飲茶時間雖然很重要,但飲茶的其他細節也是不容忽視的。
飲茶忌燙,溫度以56℃以下為宜;飲茶忌冷,冷茶寒滯、聚痰;衝泡次數過多也無益健康,因為茶中有害微量元素會在最後泡出;以茶代水服藥不利健康,因為茶中鞣酸會影響藥效;不宜飲用的茶葉有:焦味茶、黴變茶、串味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