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天人合一,順應自然(1 / 1)

孫思邈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天人合一理論是傳統養生中順應自然養生方法的理論基礎。中國養生家將人體養生活動置於一個大的係統環境中去考慮和認識,按自然法則的規律來養護生命,從而構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體內環境係統與外部客觀自然環境係統是統一的。“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是受天地之間的變化規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變化,必然直接影響到人體生理變化。“所以說,養生者必須順乎天時,養生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化,隻有利用自然變化的規律來進行養生實踐活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人天觀不隻是”順天、順乎自然,“而是用積極、進取的態度,對待生命與自然規律的關係,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主動進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類的健康和長壽。

“天人合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根據四時不同,采用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人生於天地間,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天人相應”是重要的養生文化思想。順應自然以養生有兩重含義:一是指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護養調攝。即所謂“法於陰陽”,“和於陰陽,調於四時”,順乎自然界的四季陰陽變化,人才能健康無病。二是指順乎自然之理。必須認識和掌握人與自然界間的自然規律,按其規律養生,才能有益於健康。

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天人合一”的,要健康長壽,就應該與自然保持協調,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種養生觀認為春夏二季自然界陽氣由漸而旺,人體的陽氣也盛於外而虛於內,因此,應保養體內陽氣,不要有過多的宣泄,或過用寒涼,風涼生冷;秋冬二季自然界陰氣轉旺,人體的陰氣也是外盛而內虛,這就應保養體內陰氣,如避免過熱或縱欲等,以應來春的陽氣宣發。中醫非常注重順應生長發育規律而養生,按陽氣的消長而調節飲食,順應四時陰陽消長,晝夜節律而調節起居。西方近年興起的“時間養生法”,“生物鍾養生法”,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已精通。

既然人與天氣相應,與日月相應,說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與節氣變化生息相關。四季遞嬗,五行運轉,六氣更迭,直接影響人體生命節律的調節。倘若自然變化違反常度,必將影響患者人體正常的氣血運轉,造成功能節律紊亂、正氣下降、陰陽失調,極易感邪致病。所以,中醫長將節氣與養生密切聯係起來。人們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努力去適應季節的變遷,適應自然環境。

養生提示

古人看問題的眼光十分遠大。他們是把人放在天地這個大環境中去認識的,要求人的一切行為都要與大自然統一起來,融合起來,頤應起來。人的一切名欲、物欲,以至於**,同。“天人合一”的要求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樹立了。“天人合一”的恩想,才會真正理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