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對飲食衛生尤為重視,他說:“若得肉,必得新鮮,似有氣息而不食,爛藏損氣,切須慎戒之。”與此同時又強調“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及少食菜,並勿食生萊、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
酒有三酒五齊之分。原料為稻、黍之類。三酒分別是事酒、昔酒、清酒。事酒為因事之釀的酒,時間很短;昔酒是可以在短時間儲藏的酒,味道比較醇厚一些;清酒則是冬釀夏熟的酒,具有“酒中之冠”的美稱。五齊是五種不同成色的酒,為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沉齊。泛齊是指酒糟浮在酒中,醴齊是滓、液混合,盎齊是白色之酒,緹齊是丹黃色之酒,沉齊是酒的糟、渣下沉。這五種酒均是相對於清酒的濁酒。
從文學的角度而言,古時候在濁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澱,取其清沏的酒液飲用,便有了“清酒”之名。濁酒是與清酒是相對的,清酒醪經壓濾後所得的新酒,靜止一周後,抽出上清部分,其留下的白濁部分即為濁酒。濁酒的特點之一是有生酵母的存在,會連續發酵產生二氧化碳,因此應用特殊瓶塞和耐壓瓶子包裝。裝瓶後加熱到65℃滅菌或低溫貯存,並盡快飲用。此酒被認為外觀珍奇,口味獨特。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濁酒一杯家萬裏,濁酒一杯解千愁。”濁酒還有謙虛的表示,相對的是喜酒、好酒等,古時候一旦客人來了,主人便會對客人說:“請你喝杯薄酒、濁酒。”去別人家喝酒的時候則會說“好酒”。曹魏時,曹操禁酒甚為嚴格。當時人們比較忌諱說酒字,於是就把清酒稱為聖人,濁酒稱為賢人。尚書郎徐邈私飲沉醉,於是便對人稱中聖人,猶言清酒。
事實上,由於濁酒中含有酒糟和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因此人們應勿飲濁酒。
清酒色澤呈淡黃色或無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純正,綿柔爽口,其酸、甜、苦、澀、辣諸味諧調,酒精含量在15%~17%以上,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是營養豐富的飲料酒,可促進血液循環、美膚、對外傷發炎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