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民俗(3 / 3)

也許,人們尋找過許許多多的燒烤物,最後一致地把目光集中在龜甲上。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認為人賴以生存的大地是由四隻巨鼇(神龜)馱著的,沒有這些巨鼇的負重爬行,大地就會沉沒,人類就會覆滅。神話認為,龜的背甲上印著玄天的奧秘,龜的腹甲上印著地上的以及人間的奧秘,龜自然成為了明天地、通鬼神的靈物。所以,人們選用龜的腹甲,鑽孔燒灼,視爆裂之“坼”以斷吉凶。

中國傳統中將龜、麟、鳳、龍稱為四靈,而以龜為四靈之首。為什麼這樣看?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壽命之長。龜能長壽,至少在百齡以上,龜王則可壽在千年。龜壽長,則閱世深,閱世深,則知古今,明禍福。於是,當人們在生活中事有疑難時,就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去“合龜兆,視吉凶”,實際上是向壽年長久的龜請教。《淮南子·說林訓》解得好:“必問吉凶於龜者,以其曆歲久矣。”

“合龜兆,視吉凶。”從實際情況看,在逢吉時,龜卜不常用,隻有在逢凶時,才去“合龜兆”,目的當然是避凶就吉,或化凶為吉。而龜本身是化凶為吉的高手。“龜藏六”這一成語說的是:龜在遇到危險時,就將首、尾、四足六肢體藏入甲中,這是龜的本能,也是龜這一靈物的靈性所在。人們進行龜卜,也想從龜的靈性中學得如何進行“龜藏”的本領。

總之,龜靈崇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當時的先民一定以為龜最善曉人意,又能通天地之靈,在動物中又最長壽,於是,以其腹甲進行起龜卜來了。久而久之,龜卜被賦予神秘的文化內涵,並成了巫師手中的法器。

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發現的賈湖文化,距今約8000年前。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主要是隨葬龜甲,另在房基和灰坑下麵也發現了零星出土的龜甲。在清理的349座墓葬中,共有23座墓隨葬龜甲,其中有些是隨葬成組的背腹甲扣合完整的龜殼,還有隨葬龜甲碎片的。在龜甲中內裝有數量不等的石子。那麼多的龜甲碎片,完全可能是燒烤占卜的結果,而那各色的石子也是卜筮習俗的反映。這說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就有了龜靈崇拜的觀念,也有了以龜甲作為卜筮法器的認知。

此外,在山東和江蘇大汶口文化墓地中,都曾發現過一些以龜為隨葬的例子。在山東大汶口的11座墓葬中出土龜甲20個,江蘇邳縣劉林9座墓中出土龜甲13個,大墩子15座墓中出土龜甲16個。另外,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墓地,也發現有4座墓隨葬有龜甲。龜甲的四麵八方被發掘出來,至少打破了“卜骨僅見於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中,長江流域及其以南似乎主要用玉琮為法器溝通神人之間關係”的觀念。

龜甲崇拜與玉石崇拜是並不矛盾的。中國將寶龜與寶玉曆來視為國之兩件重器,而把“龜玉毀於櫝中”視為一種極大的傷心事。可是,我們處於遠古時代的先民就是將這兩件重器合而為一,刻成“玉龜”。浙江友山出土的玉龜,係由黃玉琢出,長32厘米,龜體呈橢圓形,頭部前伸,頸部圓滑平直,四爪蹬地,作爬行狀,形態十分逼真,是龜崇拜與玉崇拜的最完美結合。

看來,以龜甲為占卜法器大盛於商代,而起始點則在遠古時代。

卜骨有使用龜甲的,也有使用其他獸骨的。有人以為,是因為龜骨缺乏,才使用獸骨的。事實並非如此,在中原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中,不少卜骨是使用了牛、鹿、豬、羊的肩胛骨。仔細地看,那是進行較為簡單的某種占卜用骨,如果進行較為複雜的、隆重的占卜,還得用龜甲,誠如牟作武先生在《中國古文字的起源》一書中說的:“用牛的胛骨占卜,不能代替龜卜。骨卜是一種單項占卜的方法,並非在沒有龜甲的情況下便使用牛胛骨或其他獸骨代替。龜甲有綜合預測的功能,即所謂可祈、可問、可兆、可示。”

傳世的龜卜,程序相當繁複,大致應分為選龜、攻龜、灼龜、占龜、占坼、斷卜六項。先是選龜。並不是所有的龜都可成為卜龜,必須從色澤、品類、年歲等角度去加以選擇。然後是攻龜,即把龜殺死後取其龜板,去除其甲膠,磨光磨亮以備用。灼龜,是指根據卜問的內容,選擇不同的部位,鑽上孔洞,或在這些部位粘上易燃物質做成的灼丸,以待燒卜。占龜是指使用一定的火候進行燒烤,使龜甲表麵出現種種顏色深淺不一的灼號和錯綜複雜的紋路。占坼是依據契孔和灼點爆裂時產生的裂紋“坼”來判斷吉凶。斷卜是依據占龜之聲,占坼之形,綜合判斷占卜結果,采取應對措施。這是商代占卜鼎盛時的情形,在原始社會應該程序沒有這麼複雜和完備,但總體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是一致的。

遠古時代的祭祀卜筮活動,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而神聖的龜靈在其中起的作用是相當巨大的。

太陽崇拜

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太陽圖案普遍出現於先民的遺跡中。

以圓圈或中間加圓點表示太陽的圖案發現比較多,地域範圍也較大。在中原區的仰韶文化彩陶中,有這類太陽圖像,在山東地區也有這類太陽圖像。當然,圖像還是很不相同的,發揮了各地先民的想象力和描繪力。在河南鄭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中,太陽被畫成一個圓,外加射線。在長葛石固遺址出土的彩陶中,發現有六角星圖案。在山東鄒縣野店發現的彩陶中,太陽是圓加八角星圖案。在長江中遊地區的大溪、屈家嶺文化的陶紡輪上,太陽多繪出十字或漩渦狀圖案。

這些太陽圖案都是以人對太陽的印象為前題的。其圖案應當說既是寫實的,又是印象的。

各地岩畫中的太陽神崇拜圖另一類太陽圖像是日鳥結合式的。

在陝西華縣泉護村、河南陝縣廟底溝、晉西南大禹渡等遺址出土的陶盆腹部。繪有日鳥結合的圖案。泉護村遺址的圖案繪出了展翅飛翔的鳥,鳥的背上有一圓圈表示太陽。陝縣廟底溝遺址發現的彩陶盆上,上為圓圈表示太陽,下有一鳥,呈正麵飛翔姿態,鳥有三足。在長江下遊河姆渡文化發現了雙鳥圖形,在鳥身上部,刻出圓圈形的太陽紋。

對於鳥日結合的圖案,有種種解釋。

有人認為,發現日鳥結合的圖像,大部分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這顯然與這一地區的圖騰有關。史料記載,在古代東方,有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方國。《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皞)之國。”《左傳》:“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黃河中下遊,尤其是黃河下遊的鳥日結合圖案,與少皞氏部族以鳥為圖騰有關。這一圖案似乎在告訴人們:我們這個以鳥為圖騰的方國是崇拜太陽的。

還有種觀點以為,華夏民族在文明初期極崇拜蛙與鳥。在神話中,鳥即為太陽神,而蛙為月亮神,它的發源地可能在黃河上遊地區。如果鳥為太陽神的話,那麼鳥日合一本在常理之中了,而這鳥作為神化的太陽,又高於具體的太陽了。

太陽崇拜是怎麼回事?答曰:它是原始農耕文化的產物。

太陽崇拜是天體崇拜的中心內容。天體崇拜包括對日、月、星辰、風雲和雷電的崇拜,當然也包括對上天整體的崇拜。對農業部落來說,天體,尤其是太陽,明顯地影響著農作物的收成,進而關係到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物的生長需要足夠的光照,就得由太陽神來照料,而光照又不能過分,如果烈日炎炎,風不順,雨不調,又會造成農業歉收。太陽崇拜實際上本身包含著對天體整體的崇拜,甚至可以說是自然崇拜的高度升華。

太陽崇拜也有一個發展過程。開初的太陽圖案中,是沒有人的形象出現的。似乎神化的太陽是十分高尚的,人不配進入其畫麵。而鳥日同圖,那是因為那鳥被神化了的緣故。後來,人進入了太陽的畫麵,成為了人日同圖,這是人對自身地位認識提升的結果。

人日同圖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在內蒙古陰山地區的古代岩畫中,有一幅拜日圖十分傳神:一壯年男子雙膝跪地,雙臂高舉,手捧禮器,正在向正前方的太陽頂禮膜拜。雖然岩畫沒有繪畫出那男子的臉部表情,但從整個身體姿態看,是戰戰兢兢的。似乎在告訴人們,隻有拜日,才能使日神賜福於人。

但是,也有不少人日同圖的畫麵是相當積極的,表現了一種人可以有所為的精神境界,從時間上看,也許更後起吧!

在廣西花山岩畫中,繪有許多人圍繞太陽跳舞的場麵,跳舞的人群中,或為人首,或為鳥首。其中有一人還用手托著光芒四射的太陽跳舞呢!

在雲南滄源岩畫中,有三個太陽神圖案。其中第一個為一人叉腿、伸臂,在人的上部,畫一大圓圈,圓圈四周是四射的光芒,光圈中人一手執弓,一手執棒狀物,可能是箭。第二個為人身,頭部為一大圓點,圓點四周放射光芒,人一手執盾,一手執刀狀物。第三個人形,雙手叉腰,頭部飾羽毛或植物枝條,肩部伸出一棒狀物,在棒前部有一光茫四射之太陽。

四川珙縣的九盞燈、豬門圈、獅子岩岩畫中,人們雙手或單手舉起“十”字狀的太陽,人表現得十分神武和威嚴。從拜日,到托日,這在太陽崇拜過程中人的觀念上的一個不小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