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地,膠西等王國兵圍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諸王或自殺,或伏誅。齊王將閶為漢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在趙地,趙王遂撤兵堅守邯鄲,酈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吳楚兵敗,也不肯入漢邊助趙。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共同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遂自殺。
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並為漢武帝以“推恩策”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侯景之亂
南朝梁武帝蕭衍統治末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的叛亂。蕭衍自天監元年(502)稱帝後,在長達四十多年的統治中,一貫執行寬縱皇族,優容士族的政策。為了避免前代皇族間骨肉相殘局麵的重演,他取消了宋、齊兩代監視和限製皇族權力的典簽製,給皇族以實權,出任方鎮,對他們的橫征暴斂甚至公開搶劫和叛國均予寬容。武帝晚年,出任方鎮的諸王無不擁兵自重,以至窺測皇位。長期優容士族的結果,大大加速了士族的腐朽過程,使統治集團中貪殘、侈糜、輕視武備之風日益嚴重,吏治極端黑暗,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形成了“人人厭苦,家家思亂”的嚴重局麵。這就給侯景之亂的得逞以可乘之機。
騎馬武士俑侯景(?~552),字萬景,原為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東北)戍卒。六鎮起義時,投降爾朱榮,為鎮壓葛榮的先鋒。因功擢為定州刺史、大行台,威名遂著。後高歡誅滅爾朱氏,他又投靠高歡,官至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將兵十萬,專製河南達十四年之久。太清元年(547)高歡死,侯景與高歡於高澄有隙,乃據河南叛,並派人向西魏和梁洽降。西魏對侯景十分警惕,以援助為名,派兵占領侯景據地之半,並逼其交出兵權,入朝長安。梁武帝雖也曾一度猶豫,但很快就不顧多數朝臣的反對,納降侯景,封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諸軍事,並派蕭淵明領兵五萬進攻東魏。十一月,梁軍在彭城外十八裏的寒山被東魏殲滅,淵明被俘;次年正月,侯景亦敗於渦陽(今安徽蒙城),僅剩步騎八百狼狽南竄,中途奪取壽春。梁武帝聽到寒山敗訊,嚇得幾乎跌下床來,歎曰:“吾得無複為晉家乎?”但仍不對侯景采取果斷措施,而是一麵安撫,一麵與東魏談判,企圖以侯景換回蕭淵明。侯景看穿梁朝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和梁武帝的“薄心腸”,將壽春居民充作軍士,並勾結蕭正德(蕭衍侄)作內應,許以事成後立之為帝,於八月舉兵反叛。
出乎梁武帝意料,侯景率騎數百、兵八千順利渡過長江,攻入建康,直指台城(宮城,中央台省與宮殿所在地)。十月二十四日,台城被圍時,城內有“男女十餘萬,貫甲者三萬”,在良將羊侃指揮下層開了慘烈的台城保衛戰。叛軍百道攻城,先後作長圍,起土山,用飛樓、撞車、登城車、鉤堞車、火車輪番攻城,均被擊退。侯景又引玄武湖水灌城,“闕前禦街並為洪波”,城被圍既久,犧牲慘重,瘟病流行,橫屍滿路。生存者止二三千人,並悉羸弱,但仍堅持抗爭,以待外援。此時集結在建康城外的各路援軍多達二三十萬,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禮為大都督:他與邵陵王蕭綸有怨,諸軍又互相猜阻,莫有戰心。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候援軍,但援軍才過淮,即縱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侯景軍中有謀應官軍者,聞之亦止。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等更是坐觀城破,以便爭奪帝位。侯景久攻台城不下,乃縱兵大肆殺掠,驅趕百姓日夜築土山,亂加毆捶。又募奴為兵,許以官爵。然叛軍損失亦多,又嚴重缺糧,戰鬥力大為削弱,且聞荊州兵東下,十分恐慌,故曾一度乞和,準備撤退。後因見援軍號令不一,終無勤王之誌,於是加緊攻城,終於在三年三月十二日攻破台城。
騎兵和步兵戰鬥圖侯景矯詔解散援軍,三十萬大軍,或走或降,一朝散盡。五月,被軟禁的梁武帝病餓而死,侯景立太子蕭綱為帝(簡文帝),自居相國、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派兵攻占三吳等地。所到之處,專以焚掠為事。殺戮立威,但百姓寧死而終不附。大寶二年(551)侯景率大軍西上,攻占郢州,進軍江陵,六月被蕭繹的荊州軍擊敗,退回建康,從此一蹶不振。八月,侯景廢簡文帝,十一月自立為帝,國號漢。
台城陷落後,蕭衍子孫間爭奪帝位的鬥爭迅速激化。圍城期間曾被侯景立為皇帝的蕭正德被侯景處死。在長江中上遊地區,蕭繹占有荊州,力量最強;蕭紀占有益州;蕭譽據湘州;蕭譽弟詧據雍州(今湖北襄陽);蕭綸自台城破後逃據郢州(今湖北武漢),準備稱帝。他們不聯合起來討伐侯景,卻在為爭奪帝位混戰。蕭綸投靠北齊、蕭詧歸附西魏,蕭繹既附北齊又附西魏。蕭衍死後的次月,蕭繹發兵進攻湘州;九月,蕭詧自襄陽進攻江陵,後為蕭繹擊退;大寶元年四月,蕭繹將領王僧辯攻破湘州,殺蕭譽;八月又進攻郢州,蕭綸敗走汝南,次年二月被西魏攻滅。蕭繹掃除了蕭譽和蕭綸後,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承聖元年(552)二月,王僧辯與起自嶺南的陳霸先會合,三月大捷於姑孰(今安徽當塗),進抵建康,侯景東逃,四月為其部下殺死,持續四年之久的叛亂終告平定,但戰亂並未結束,蕭繹、蕭紀、蕭詧為爭奪帝位進行最後的戰鬥。四月,蕭紀稱帝,八月舉兵東下。十一月蕭繹亦稱帝於江陵(梁元帝),一麵請求西魏襲取益州,一麵派大軍堵截蕭紀。二年七月,蕭紀兵敗身死,益州全境為西魏占領。次年,蕭詧勾結西魏攻下江陵,殺蕭繹但卻失去了襄陽,在江陵淪為西魏附庸。
侯景之亂所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江南社會遭空前浩劫。擁有二十八萬戶的首都建康,存者百無一二,完全成為廢墟。三吳原最富庶,經侯景燒殺搶掠,乃至殘破。及西魏破江陵,盡俘王公以下及百姓男女數萬家(又作十餘萬口)為奴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弱小者皆殺之,得免者僅三百餘家。東晉以來經營數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經濟文化中心,均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在這場戰亂中,東魏取得了淮南和廣陵,西魏取得了成都、漢中和襄陽,從而使南朝版圖大為縮小,加劇了北強南弱的局麵。士族門閥在此次戰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過程。
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刺軍反被俘虜的事件,因為發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而得名。此事變後,瓦刺勢力大振,明北邊長期處於被動挨打局麵。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四年(1439),也先稱太師淮王,盡有各部。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軍大舉南下,攻擾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司禮監太監王振挾持下,不顧朝臣反對,倉猝率軍五十餘萬親征,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風雨大至軍糧不繼,兵士死亡枕藉。八月初一到達大同,王振因前方敗報踵至,驚慌失措,揮軍急退。歸途中,王振為了炫耀鄉裏,不聽大同總兵郭登堅請英宗速入紫荊關的建議,反邀英宗至蔚州(今河北蔚縣),以訪其家。行四十裏後,又恐大軍過境損壞家中莊稼,複令軍隊轉道宣府。十三日至土木堡,諸將計議入懷來城據守,但王振以輜重車千餘輛未至,不肯聽從,下令就地宿營,遂被瓦剌軍包圍。土木堡旁無水泉,明軍掘井深二丈餘仍無水,將士饑渴,疲憊不堪。十五日,也先遣使議和,英宗許之。瓦剌軍詐退,王振立即傳令移營就水,明軍逾越壕塹而出,陣勢混亂。南行未及三四裏,瓦剌軍發動四麵圍攻,勁騎呼嘯而入。明軍大潰,死者蔽野塞川。英宗突圍未成,被擄北去。扈從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五六十人被殺。王振也在亂軍中為護衛將軍樊忠以長錘擊死。明軍死亡過半,騾馬二十餘萬匹與大量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