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事變(3 / 3)

土木堡之役示意圖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1457)明將石亨、太監曹吉祥等擁明英宗朱祁鎮複位的政變。又名南宮複辟。以石亨等攻破南宮門,奉英宗升奉天殿複辟,故名。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大舉南下。八月,明英宗在司禮監太監王振挾持下親征也先,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大敗被俘。九月,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文等擁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十月,也先軍攻至北京城下,於謙等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奮戰擊退瓦剌軍。次年,英宗被也先釋歸,為景帝幽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病重,不能臨朝,令武清侯石亨攝行祀事,石亨見帝疾甚,即與都督張軏、左都禦史楊善、太常卿許彬、太監曹吉祥和左副都禦史徐有貞等密謀發動政變,擁英宗複辟,以邀功賞。是月十六日夜,徐有貞、石亨等引軍千餘潛入長安門,急奔南宮,毀牆破門而入,掖英宗登輦,自東華門入宮,升奉天殿,登黼座,鳴鍾鼓,並開宮門告知百官太上皇已複位。南宮複辟成功,英宗複位後,下於謙、王文於獄。大赦天下。以是年為天順元年。二十二日,以謀逆罪殺於謙、王文,棄市,籍其家。又迫害於謙所薦之文武官員,並榜示謙罪於天下。論複辟功,對石亨、張軏、徐有貞等人分別晉官加爵。二月,廢景帝仍為郕王,遷於西內。郕王死後,諡曰戾,葬金山,毀其所建壽陵。

庚戌之變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貢市”不遂而發動的戰爭。該年為幹支紀年庚戌年,故名。當時,蒙古與明朝的“貢市”關係時斷時續。明朝的農業與手工業產品,在數量與品種上都難以滿足以畜牧為生的蒙古族的需要。俺答汗作為土默特部首領和右翼三萬戶盟主,為對付瓦剌,更好地統率各部,迫切要求與明貿易。他向明稱臣納貢,希望擴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變重演,加以拒絕,並殺來使。於是,俺答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企圖通過戰爭達到上述目的。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軍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和副總兵林椿皆戰死。因賄賂嚴嵩子嚴世藩而任宣府、大同總兵的仇鸞惶懼無策,以重金賄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東去,十四日,入古北口,殺掠懷柔、順義吏民無數,明軍一觸即潰。俺答長驅入內地,營於潞河東二十裏之孤山(今通縣東北)、汝口等處,京師震恐。時京師兵籍皆虛數,禁軍隻四五萬,半為老弱,半為內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又缺少戰具甲仗,戰鬥力很差。明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應舉武生守城,並飛檄召諸鎮兵勤王。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綏、河間、宣府、山西、遼陽七鎮兵先後至。明援軍雖五萬餘人,但皆恇怯不敢戰,又缺少糧秣。嚴嵩也要求諸將堅壁勿戰,聽憑俺答兵在城外擄掠。此時,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東直門。二十一日德勝、安定門北民居皆被毀。二十二日,由鞏華城(在昌平縣)攻諸帝陵寢,轉掠西山、良鄉以西,保定皆震。此前,俺答於十八日引兵奪白羊口(在今北京延慶西南),以西走塞外,而留餘眾於京域外,以為疑兵。但白羊守將扼險防禦,俺答不得出,乃複東向南。至昌平北,敗仇鸞之軍,長驅至天壽山,循潮河川而上,仍由古北口出塞,京師解嚴。九月初一日,蒙古兵全部撤退。

事變以後,明世宗加強防禦措施,改十二團營為三大營,總三營為戎政府;修建北京外城,置薊遼總督大臣,轄薊州、保定、遼東三鎮,募山東、山西、河南諸道兵歲集京師防秋,秋後散去,以為定製;又選各邊鎮銳卒入衛京師,以京營將分練邊兵。明代北部邊防逐漸加強。

朱三太子案

清康熙時發生的反清事件。清初,流傳明崇禎帝第三子尚在民間,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為號召,舉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稱“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冬(1674年1月),北京有楊起隆者,詐稱朱三太子,組織旗下奴仆、佃戶,密謀起事。因事機漏泄,為清廷鎮壓,起隆逃走。十九年,在陝西漢中捕獲自稱朱三太子慈璊的反清者,訊即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亂時,福建蔡寅亦詐稱朱三太子,擁眾數萬,與台灣鄭經勾通反清,被清軍擊敗於天寶山。康熙四十年(1702)後,江蘇太倉、浙江大嵐山等處反清力量均稱擁立朱三太子。四十七年(1709)正月,捕獲在浙江大嵐山起兵抗清的張念一(念一和尚),四月,清廷根據他的口供在山東汶上縣捉獲張姓父子,指為起義軍所擁立之朱三,押解至浙審問。張供認本名朱慈煥,係崇禎帝四子,長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後改姓王、張,以課讀糊口,時年已七十五歲,與江南、浙江等處反清力量並無關係。但清廷指其偽冒明裔,以“通賊”罪仍將朱氏父子解京處死。朱三太子一案從此遂寢。

辛酉政變

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後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以時在夏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變祺祥年號而稱“祺祥政變”,亦稱“北京政變”。

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京師,鹹豐帝逃亡熱河(今河北承德)。恭親王奕訢奉命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與英、法等國議和,簽訂《北京條約》。其間,奕訢不但得到外國的支持,而且在朝廷中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其重要成員包括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禮部侍郎寶鋆、大學土周祖培,兵權在握的僧格林沁、勝保也與他合作。1861年8月21日,鹹豐帝病危,立六歲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任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禦前大臣景壽、戶部尚書肅順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顧命大臣。次日,鹹豐帝病死,肅順等即以讚襄政務王大臣的名義總攝朝政。9月4日,定明年改元祺祥。八大臣不讓奕訢分享權柄,僅命他在京辦理一切事宜。時載淳生母慈禧太後和東宮慈安太後與八大臣爭權,心懷不滿,召醇郡王奕譞(慈禧妹婿)密商罷斥肅順等人,並與在京的奕訢聯係。9月5日,奕訢奉太後召趕至熱河,參與密謀。旋促禦史董元醇出麵奏請兩太後“權聽朝政”,在讚襄政務王大臣八人之外,更派親王一二人(意在奕訢、奕譞)參政。9月15日,朝廷會議董折,辯論激烈。八大臣稱讚襄皇帝不可聽命太後,決定對董折發詔駁斥。

1861年10月26日,慈禧、慈安兩太後偕幼帝載淳與載垣、端華等離熱河回京。肅順、奕譞等護送鹹豐帝靈柩後發。兩太後抵京後,即召見先行返京的奕訢,部署對策。11月2日,奕訢示意大學士賈楨、周祖培等再次奏請兩太後“垂簾聽政”,勝保亦上奏附和,並請以近支親王輔政。當日太後下詔,曆數載垣、端華、肅順等罪狀,稱上年海疆不靖為在事王大臣籌畫乖方所致,而其與外不能盡心和議,使朝廷失信各國,皇帝避走熱河。並令載垣、端華、肅順解任聽勘,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軍機處。不出一日,又下詔將肅順等三人革職拿問。11月3日,任命奕訢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桂良、沈兆霖、文祥、寶鋆並為軍機大臣。7日,下詔廢祺祥年號,以明年為同治元年。次日,再下詔命載垣、端華自盡,斬肅順於市;景壽、匡源、杜翰、焦佑瀛皆革職,穆蔭革職後發往軍台。隨後,又清除了讚襄政務王大臣的黨羽。11日,同治帝載淳正式即位。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後開始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掌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曆時四十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