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比喻不要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
此典出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人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長沙有個招賢法師,他的佛學修養非常高。每次講起經來,來聽的和尚和信佛的俗家人都不可勝數。有一天講經中講到:佛學修養有很高的境界,好像爬到一百尺高的竿子上麵,看得遠,看得全。這時有個聽眾問道:“百尺竿頭是不是學習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呢?”招賢法師隨口念了一首詩回答道:“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就是:你雖到了百尺竿頭,如果不再動了還不能算是真正高明。隻有繼續奮力向上,你的心胸才能包容十方世界。
筆塚
“筆塚”形容練習書法勤奮刻苦。
此典出自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塚’。”
唐代僧人懷素,字藏真,長沙人,是玄奘的弟子。他以狂草出名,繼承張旭筆法,世稱“顛張狂素。”
懷素愛好草書,刻苦練習,自稱得到了草書聖人張旭的書法奧妙。他把丟棄的筆堆積起來,埋在山下,稱為“筆塚”。
車胤囊螢
“車胤囊螢”比喻勤奮刻苦。
此典出自《晉書·車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繭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這段話意思是說:
車胤非常博學,精通很多方麵的學問。家裏貧窮,經常沒有燈油,夏天的夜晚就把幾十隻螢火蟲裝進絲麻的口袋裏,用螢火蟲的光照著書,夜以繼日,繼續讀書。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形容恭敬師長和對有高深學問、精湛技能者的仰慕。
此典出自《二程全書·外書十二》:“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北宋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程頤,當時的人都稱他為“伊川先生”。他和他的哥哥程灝,都是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的得意門生。他的學說以“誠”字為基礎,即是專心一意,不自欺欺人;其次是要存“疑”,有了疑問,再去“窮理”便是求學的方法,這樣才能得到真知;得到真知之後,才能確信自己所講的道理,力行而不惑。
由於程頤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望,因此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門下讀書。後來在學問上有很大成就的遊酢和楊時,就是程頤的學生。
遊酢和楊時第一次去見程頤,談了一會,程頤因年老體弱,容易疲倦,就閉目養起神來,兩人不敢驚動他,就耐心地侍立在旁邊。待程頤醒來,發覺他們還站在那裏,忙對他們說:“怎麼你們還在這裏啊?快回去吧!”兩人走出門外,隻見原先沒有積雪的地上,已經下了一尺多深的雪,可知他們兩人已在程頤麵前站立了很長時間了。
詩人謝應芳在一首“楊龜山祠”的詩中,有“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門雪”之句,稱讚揚時卓越的成就和敬慕師長的品德。
斷織勵學
“斷織勵學”稱頌妻子鼓勵丈夫刻苦學習。
此典出自《後漢書·列女傳》。
東漢時,在河南郡有一個叫樂羊子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將來能有所作為,就遠離家鄉四處尋師求學。誰知,他才去一年就回來了。
他的妻子見丈夫一事無成地回來了,非常憤怒,從屋裏拿出一把菜刀,走到織布機前對樂羊子說:“這機上的布是從蠶繭裏一根根抽出來的,然後又拿到機上一寸一寸地織,最後才織成一匹布。如果現在截斷,那就會前功盡棄。你在外求學,也應該像織布一樣,隨時積累自己的知識,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懂的地方,多向先生請教,如果半途而廢,豈不太可惜!”說完,她舉刀割斷了機上的布。
樂羊子覺得萬分慚愧,馬上轉身出門繼續求學去了。
整整七年,樂羊子沒有回過一次家。
衡石量書
“衡石量書”的本意是指,用衡器稱取各種表奏等文件。後來,“衡石量書”比喻執政者不辭辛苦,勤於政事。
此典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韓、趙、魏、燕、齊諸國,統一天下後,日益驕橫,嚴加統治。特別是對一些儒生,更是不留情麵,動不動就加以指責、處罰,引起儒生們強烈的不滿。儒生中有兩個人,一個是侯生,一個盧生,兩人有些膽量,時常私下議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有一次,他們二人私下議論說,秦始皇這個人,天性剛愎自用,專橫跋扈,以為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人可以趕得上他。專門任用獄吏,不信任有學問的儒士。丞相和大臣們全都唯唯諾諾,對他唯命是從。他不聽取不同意見,驕橫自大,所以下邊的人都處心積慮地討好他,誰都不敢指出他的過失。
當談到秦始皇辦理朝政的時候,侯生和盧生說:“天下事無論大小,都由他自己來決定。就拿批閱文書來說吧,那些文書都是書寫在竹簡木劄上的。秦始皇用石來計算公文的數量,每天都要批閱分量很重的公文,日夜都有安排,完不成任務就堅決不休息。這種人貪戀權勢達到這種地步,一定不能為他求取仙藥,使之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