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荻教子
“畫荻教子”形容母親教育孩子的殷殷之情。
此典出自《宋史·歐陽修傳》:“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可是,在他少年時代,學習條件是很艱苦的。他四歲失去父親,全家就隻靠他母親一個人來維持生活。母親不願歐陽修失學,於是,自己當了教師。家裏貧窮,買不起文具,歐陽修的母親就想出了別的辦法。她看到沙灘上有鳥獸走過的足跡,認為在沙子上麵也可以寫字。於是,她就讓歐陽修到沙灘上搬些沙來。她在家裏選了一個光線比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後,把沙倒下去鋪平。這樣,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筆墨紙硯。學習的時候,他的母親折斷一根荻草,在沙麵上畫出一個生字,等歐陽修學會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寫一個。歐陽修也利用這個地方來做練習。母子兩人,一教一學,教的認真,學的起勁。後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許多成就,就是因為有這個小小的沙坑幫他打下良好的基礎。
畫沙
“畫沙”形容兒童聰慧;也可用它形容刻苦學習,努力鑽研。
此典出自《宋史·朱熹傳》:“熹幼穎悟……嚐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的父親朱鬆,曾任校書郎、著作郎等職。
朱熹在幼年時異常聰明,剛學會說話時,父親指著天空告訴他:“這是天。”朱熹問道:“天的外邊是什麼?”父親朱鬆感到非常驚訝。就學時,給他《孝經》讀,他讀完後,就在書上寫出這樣的話來:“如果做人不孝順,就枉為人了。”一次,他跟著一群孩子在沙地上玩耍,朱熹一人端端正正地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來畫去。別人走近一看,原來是神秘的八卦。
誨人不倦
“誨人不倦”比喻教導特別耐心。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丘,是我國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的創始人。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麵,他注重“學”與“思”的結合。他首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論語·述而》中,孔丘論述了一個教育工作者對“學”與“教”應采取的態度。他說,應該默默記住(所學的東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也就是說學習要專心,不能厭倦和滿足;教人時應不嫌疲勞和麻煩。
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比喻師生之間的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此典出自《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
《禮記》,又稱《小戴禮》,主要講的是論述儒家對“禮”的見解。據說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根據各自的見聞撰寫而成的。其中的《學記》是我國古代關於教育方麵的一篇論文。它論述了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麵的問題,總結了前人在教與學方麵的豐富經驗。
《學記》中寫到:即使有美味的熟肉,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才知道自己理解得還不透徹。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透徹,才能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教子學諂
“教子學諂”比喻為人要正直不阿,不事權貴,那才是可以萬古流芳的好品德。
陳萬年善於阿諛奉承人,為了對皇親國戚賄賂送禮,甚至於把自家財產傾盡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病了,就喚來兒子陳鹹,在床前教訓他,話一直談到半夜。陳鹹睡著了,不小心頭碰到屏風上,陳萬年大怒,想用拐杖打陳鹹,他說:
“老子我苦口婆心教導你,你卻睡著了,不聽我的話,這是為什麼?”
陳鹹叩頭認錯說:
“父親息怒,您所教導的,我全都明白了,總而言之,您是教我學會阿諛奉承。”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比喻能夠傳授知識的老師多得很,能夠育人的老師就不多了。
此典出自晉代袁宏《漢紀·郭泰傳》:“經師易獲,人師難得。”
東漢末年,有個大學者名叫郭泰,他道德品質都十分高尚。一天,他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子正在給他打掃書房,那童子長得眉清目秀,而且舉止有禮。於是他就問那個童子說:“你叫什麼名字?幾時來的?”那童子彬彬有禮地答道:“我叫魏昭,是這兩天才由府上總管收下來的仆人,分派我給您做清潔工。”郭泰問:“你認識字、讀過書嗎?”魏昭說:“讀了一點。”於是郭泰拿起一本較容易的書考問他,覺得這孩子不但聰明,而且很有學問。郭泰說:“你有這麼好的素質,應該繼續學習啊,來這裏做仆人豈不是浪費青春嗎?”魏昭說:“我是專門投到你府上來的,因為我聽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以想到你身邊來,學習怎樣做人啊!”郭泰聽了,深深地被這孩子積極進取的行為感動,於是收魏昭做自己的學生,盡心竭力地教育培養他。魏昭後來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學者。
“經師”:教書的教師;“人師”:育人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