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逸淫
“勞思逸淫”說明一個人隻有參加實際勞動,才能保持良好的品質;貪圖安逸享樂,就容易變壞。
此典出自《國語·魯語》:“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叫公父文伯的貴族子弟,祖上世代襲封為大夫。後來,公父文伯繼承了大夫爵位,躊躇滿誌。一天,當他退朝回家時,看到母親敬薑正彎著腰一指甲一指甲地績麻,水把手泡得又白又脹。於是他連忙蹲在母親身旁,關心地說:“母親,像我們這樣的人家,還用得著績麻嗎?難道不怕別人嘲笑嗎?母親,我能奉養你,績麻這種事就讓下人幹吧!”
敬薑雖然也是貴族出身,但是目睹了許多貴族家庭的衰敗,深知隻知道依仗著祖上的襲封來維持榮華富貴,是不會長久的。如今聽到兒子說出這樣的話,她驚歎道:“孩子呀,咱們魯國要亡了嗎?怎麼能讓你這樣不懂道理的孩子做官呢?你坐下聽我說:一個人隻有經常參加勞動,才會認真思考問題,才會變得善良;貪圖安逸的人隻知荒淫奢侈,善良的心就會因此變得醜惡起來(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後來,魯國的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讚揚敬薑是一個擅長教育兒子的好母親。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描寫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教育有方。
此典出自《古列女傳·母儀》。
孟子年幼的時候,他的家靠近墓地。所以,他和臨近的孩子們都學會了祭祀。大家聚在一起,你跪我拜,你哭我哀,辦理喪事這一套學得有板有眼。孟子的母親看著孩子玩了幾次以後,便說:“這地方不能讓孩子待下去。”於是就遷移到市集上去。
在市集上,孟子又和臨近的孩子學會了做買賣,大家聚在一起,你吹牛,我誇口,把做買賣的那種招攬顧客的模樣,表演得惟妙惟肖。孟母見了,皺皺眉頭說:“不行,這地方也不能讓我的孩子待下去。”於是她們又搬了家。
第三次,他們搬到學校附近。這次情形不同了,孟子學會的是學校中的一切,他和孩子們做遊戲,往往是怎樣守秩序、講禮貌。這時,孟母的心才放下來,高興地說:“對啦!這才是我的孩子最適宜居住的地方。”
妙處難學
這則典故說明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老師對學生要“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要學老師為人處世的道德品質和各種專業知識。拋棄離開這根本的學習內容,隻從形式上注意學習老師的“一言一行”,那是舍本求末,學不好的。
此典出自《廣笑府》。
有一個人對他兒子說:“你應該效仿老師的一言一行。”兒子聽從了父親的教誨,正好趕上吃飯的時間,老師吃飯他也吃飯,老師喝水他也喝水,老師側身他也側身。老師看到學生的舉動忍不住笑了起來,故意放下筷子,打了一個噴嚏。這一下他為難了,於是他揖手說:“老師的舉止是玄妙的,我確實是難學啊。”
名落孫山
“名落孫山”指投考學校或參加其他考試,而沒有被錄取,以致榜上無名。
此典出自《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這句成語來自於宋朝時候一個幽默才子的詩句。當時有一個叫孫山的人,他非常聰明,又喜歡說笑話,當時的人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滑稽才子”。一次,他和一個同鄉(吳人)的兒子一塊去參加舉人的考試,當發榜的時候,隻見孫山的名字列在榜上的最後,也就是說考了最後一名,但和他一塊去的那個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去問他的兒子有沒有考中。孫山沒有直接回答他,隻是順嘴說了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封建時代的科舉製度規定:考中舉人第一名叫解元。他詩裏的“解名”兩字,乃是泛指考取舉人的名字。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舉人榜上最後的一個名字是孫山,同鄉兒子的名字還在孫山的後麵哩!所以他沒有考中。
謬種流傳
“謬種流傳”原指荒謬的種子一代一代傳下去,現多比喻錯誤的言論、見解、學風等傳播擴散。
此典出自《宋史·選舉誌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後,複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愈)甚,時謂之繆(通‘謬’)種流傳。”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階級推行一種叫做科舉製度的教育考試製度。宋朝以後,科舉都必須用儒家經義,參加考試的人必須按規定的格式答題,不能隨意闡述自己的見解。因此,這種製度造成人們讀死書、死讀書、思想僵化、弄虛作假,產生了很多的弊端。《宋史》在記述當時這種製度的腐敗的情況時說:“考試錄取的人學業原本就不好,幾年之後,又讓我們去主持考試,是非就更加顛倒,當時把這種現象稱做‘謬種流傳’”。
磨穿鐵硯
“磨穿鐵硯”形容勤奮學習;也用以形容立誌堅定不移。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桑維翰傳》。
五代時,有一個人叫桑維翰,字國僑,身材矮小,而且臉長得很長,相貌醜陋又古怪。但他很有誌向,想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所以苦讀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