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字文寶,非常喜歡學習,每天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學習。等到困乏得要躺下睡覺的時候,他便用繩把頭發係在房梁上,讓頭懸起來。後來,孫敬終於成了當時有名的大學士。
孫康映雪
“孫康映雪”形容勤學苦讀。
此典出自《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淡,交遊不雜。”
這段話意思是說:
晉代人孫康,家境貧寒。他勤奮好學,但是沒有油點燈,他便常常在晚上借著雪光讀書。孫康清淡寡欲,從不隨便與人交往。
孔席墨突
孔席:孔子的坐席。墨突:墨子的煙囪。人們用“孔席墨突”形容忙於世事,到處奔走。
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是以聖人不高山,不廣河,蒙恥辱以千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之利,而除萬民之害。”
這段話意思是說:
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到處奔走遊說,甚至有時連坐席也沒有坐熱,就又起身走了。墨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之道,也是不辭勞苦地四處奔波,周遊列國,往往到了一個地方,煙囪還沒有燒黑,就又動身走了。因此聖人不以山為高,不以河為寬,忍著恥辱求謁當時的國君,不是貪圖俸祿,也不是羨慕爵位,而是想擔起天下重任,為天下百姓興利除害。
庭訓
“庭訓”指父教。
此典出自《論語·季氏》。
孔子的兒子叫孔鯉。一次,孔子的學生陳亢問伯魚:“您在老師那裏聽到過特別的教導嗎?”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天,他一個人站在那裏,我從他麵前快步經過庭院。他問我:‘學過《詩》嗎?’我回答:‘沒有。’他便說:‘不學《詩》,在官場上就不會說話。’於是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一個人站在那裏,我從他麵前快步經過庭院。他問我:‘學過《禮》嗎?’我回答:‘沒有。’他便說:‘不學《禮》,就無法自立為人。’於是我回去就學《禮》。我隻聽說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後高興地說:“我隻提一個問題,卻得到三個收獲:了解到學《詩》的道理,了解到學《禮》的道理,又了解到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兒子。”
問津
“問津”表示請求指點學問的門徑。
此典出自《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春秋時期有兩位隱士,一個叫長沮,一個叫桀溺。有一次,他們正一起在田裏幹活時,孔子經過那裏,孔子叫學生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的位置。長沮問子路:“那位在車上手拿馬韁繩的是什麼人?”子路回答道:“是孔丘。”長沮又問道:“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回答道:“是的。”長沮說:“他自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裏,沒必要問我。”子路又問桀溺。桀溺問:“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問:“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說:“如今禮崩樂壞,有如滔滔大水到處奔流,但是又有誰能改變這種趨勢呢?你與其跟隨躲避人的人,還不如跟隨避開社會的人呢。”他一邊說,一邊不停地覆蓋種子。子路回來把他們的話轉告了孔子。孔子歎息說:“同鳥獸是無法合群的,我不跟那些貴族統治者在一起又能跟誰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丘當然就不會和他們一起去改變它了。”
無怨無德
“無怨無德”說明既沒有仇恨,也沒恩德,大家平平而過,一般普通朋友的關係。
此典出自《左傳》:“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聽,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春秋時期,魯宣公十二年,晉、楚兩國在鄭(在今河南鄭縣東)展開大戰,晉國大敗,晉大夫知瑩被俘。知瑩的父親知莊子親自領兵去援救,射死了楚王的兒子轂臣及大夫連尹襄老。晉國要求用楚公子及大夫的屍首交換晉國的知瑩,楚國答應了晉國的要求。楚王在為知瑩送行時問他將如何報答他,知瑩回答說:“我從來沒有對你有過怨恨,你也沒有對我有過別的恩惠,我既不埋怨你,你對我也無恩,無恩無怨,所以不知如何報答你了。以大王的威名,使我回到晉國,讓晉君親自判我死刑,縱然死了也是不朽的;如果蒙大王之恩德免於死,如果晉君再任命我擔當軍旅之事時,修治晉國邊疆,那時,雖然和楚君相遇,也不敢回避。我隻有竭盡全力衛國,沒有二心,這就是我對大王的報答了。”
吾道東矣
“吾道東矣”是說自己的學術見解東傳。一般指師生學業相傳。
此典出自《後漢書·鄭玄傳》:“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示嚐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他曾入太學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和《九章算術》,博學多才。又跟隨張恭祖學習《禮記》、《左傳》、《古文尚書》等。
當時,馬融的門下有四百多名學生,其中學有所成的有五十多人。馬融平時驕貴自矜,鄭玄投在馬融門下三年了卻還沒有見過他的麵。馬融叫優秀的學生向鄭玄傳授學業。鄭玄日夜鑽研、誦讀,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和倦怠。當時,社會上流行一種附會經義以占驗術數為主要內容的書,如《河圖》、六經諸緯和《孝經緯》等。一次,馬融召集門生考證和研究這些書,他聽說鄭玄對算學很有研究,就在樓上召見鄭玄。鄭玄一一回答了一些疑難問題,談完以後,鄭玄辭別馬融,回到了家鄉。馬融感慨地對學生說:“鄭生今天走了,我的學問也傳到東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