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的電視娛樂文化當中,確實存在著嚴重的“過”與“不及”的問題,由此,招致“愚樂”、“誤樂”之譏。“過”,電視娛樂鋪天蓋地、千奇百怪;“不及”,抱殘守缺、江河日下。事實上,部分節目已經自絕於知識階層,甚至自絕於普通觀眾正常的認知和情感需求。一味的逗樂、一味的媚俗,能不讓人膩煩嗎?被敗壞胃口、損毀品位的觀眾,轉而更加鄙棄、怨恨媒體,卻又難以自拔,於是,邊看邊罵、邊罵邊看。而媒體呢,為了迎合觀眾,除了追加猛料、變本加厲地“愚樂、誤樂”之外,還有什麼行之有效的手法嗎?於是,電視娛樂文化越來越泛化、低俗化、同質化,媒體和觀眾相互矮化,一輪一輪地惡性循環下去。
電視文化娛樂異化的弊病眾所周知。然而,監管無力,批評失語,觀眾無可奈何,媒體自欺欺人。而且,各方麵好像都飽受冤屈,滿腹牢騷!能說、不能說的似乎都說了,該做、不該做的似乎也做了,可惜無濟於事。——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中國電視娛樂文化批評》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著作。本書最大的看點是:對“製度批評”理念的倡導和強調。作者試圖從製度批評的視角,探析導致娛樂異化的政治、經濟、文化層麵上的製度性原因。書中寫道:製度問題已經凸顯為電視文化發展的瓶頸,製度改革勢在必行;電視文化批評發展到今天,應該躍升到製度批評的層麵上來;這樣,才有可能抓大放小,從“小步快跑”、“原地踏步”甚至“名進實退”中超脫出來,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縱覽這部作品,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論證有力,新穎的理論闡釋和學術表達如春風撲麵,述評深入淺出、中正平和,文風生動活潑、激情洋溢!
關於電視、關於電視文化、關於中國電視娛樂文化的研究,早就相當熱鬧了。在這塊學術領地上,也不乏小煤窯般的亂采亂伐,搞得滿目瘡痍,卻收獲寥寥。這樣的小煤窯早就該關、停、並、轉了,大而化之的定性研究、無關宏旨的個案分析、居高臨下的道德批評……可以省省了!嚴肅的學者必須直麵社會現實、把握電視特性,解放思想——提出問題,實事求是——討論問題,推陳出新而非陳陳相因。
學建是我的博士,是一位嚴肅的“電視工人”,好學、愛反思、有批判意識。1994年,他大學畢業進了電視台,當了七八年編導、記者以後,又辭職回母校來考碩、考博,等於兜了一個圈。這樣“不懂經濟”的學生很少見的(有趣的是,我也是他的學士論文的指導教師)。這種學生往往有點“好處”:真的喜歡電視、比較有“感覺”,作風平實、不矯飾,不說外行話、不犯常識性錯誤;寫起東西來,“有話說、有話好好說”,不會無的放矢、不去追逐偽命題,更不會把簡明的弄成複雜的、淺近的弄成深奧的……我想,這大概是研習藝術學的正道。
我總是覺得:某種“藝術學”之所以成立,“藝(技能、造詣)”和“術(方法、策略)”應該是“學(理論、觀念)”的基礎與前提,“學”是抽象與提升;以生活、實踐為源頭活水,學術研究立足於而且回歸於藝術實踐。否則,所謂的研究豈非空中樓閣或者隔靴搔癢?
學無止境,何況博士生還是學生,博士論文的寫作也隻是一次治學訓練。學生必須好好做論文,卻不必苛求他做出多麼好的論文,走上正道就好了。當然了,當老師的都希望自己的學生站在比較高的起點上。
對於讀者諸君,我的建議是:既然本書重在提出問題而非解答之,重在拓展思路而非勘查之,那麼,我們最好把它當作一位年青朋友的“靜思錄”而非教案,當作一個鮮活的、仍然成長的生命體而不是沉寂的文本,在交流、碰撞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收益。
祝賀學建的專著出版,祝願學建的學術生命健康成長、學術生活幸福美滿!
是為序。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鳳鑄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