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三):文藝節目娛樂化(2)(3 / 3)

普通觀眾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春晚”人才濟濟、資源無限,為什麼慘不忍睹而且不思進取?導演們振振有詞卻欲蓋彌彰的背後,也有“天大的苦衷”嗎?

第二節真人選秀:曇花一現的喧囂

2007年8月15日,廣電總局叫停重慶台的選秀節目《第一次心動》;8月23日,又叫停《美萊美麗新約》等整容、變性類選秀節目;9月20日,總局接著對選秀節目的播出時間、環節與內容設計、主持人及評委的選擇與言行、投票方式等方麵做出詳細的管理規定。其中,由“不”字串聯的禁止性規定格外醒目:各省級、副省級電視台上星頻道舉辦、播出群眾參與的選拔類活動原則上每年不超過一項,每項活動播出時間不超過兩個月,播出場次不超過十場,每場播出時間不超過90分鍾……不得在19點30分至22點30分時段播出……後續巡演等各類活動,不得在各級電視台上星頻道播出……不得采用手機投票、電話投票、網絡投票等任何場外投票方式。

對於那些動輒就賽上半年、每期直播幾小時、以場外投票方式召喚觀眾參與的選秀節目而言,可謂重拳出擊。“規定”的字裏行間,攜帶著秋風掃落葉般的氣勢,“選秀節目在中國的火爆及終結都是如此出人意料,以至於我們難以向它輕鬆地道一聲再見”。

回望2004年,湖南衛視模仿《美國偶像》(源自英國的《流行偶像》),開辦《超級女聲》,揭開娛樂“選秀”時代的序幕,一年後選秀浪潮風靡中國大陸。《夢想中國》、《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紅樓夢中人》“一露麵即贏得一片叫好聲”,其他媒體跟風而起,選秀節目雨後春筍般躥紅……連深山古刹少林寺也不甘寂寞,與深圳電視台合作,秀了一把“少林功夫之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電視台2004-2007年間推出的各種選秀活動,林林總總多達300多種。“想唱就唱,想說就說”、“拿著遙控器,觀眾就是上帝”,電視選秀已然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民眾喜聞樂見、可以部分主宰現實生活的全民狂歡。就這樣,一群群陌生男孩女孩的名字迅速成為全國人民茶餘飯後的談資,祖國大地滿眼是青春美少女和花樣好男兒。

一、《超級女聲》引發選秀風潮

“引進國外節目、劇目進行本土化改造”一向是湖南衛視的擅長,例如《快樂大本營》、《一呼百應》、《挑戰麥克風》、《智勇大衝關》……當然還有《超女》,有網民因此戲稱它是“山寨台”等等。

作為“真人選秀”代表作的《超級女聲》(下稱《超女》),之所以受到追捧,顯然因為它在電視文化理念上具有一些開創性的意義。

對此,筆者認為:創作水平相差懸殊的當前,適當模仿國外的節目模版和運作經驗,恐怕既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必不可少,仿佛學習書法中的描紅訓練。《超女》至少有“引進”之功勞,正是它幫助國內觀眾接觸到《美國偶像》這種節目。反過來說,我們批判的矛頭主要應該指向跟進的那些放肆克隆《超女》的節目,因為“第一個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

首先,“超女”選秀活動標榜“無門檻性或低門檻性”——不分年齡、職業、資曆,不分唱法、不問地域、不論容貌,隻要是女性就可以報名,“想唱就唱”;其次,“超女”追求貼近性,重視互動性——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走群眾路線,開門辦電視,調動平民大眾的廣泛參與,創新性地讓觀眾的短信決定選手的命運(其公正性、完善性另當別論)。有學者指出,電視文化的主體應該是一種大眾文化,而《超女》的整體設計緊緊圍繞著平民化、大眾化的文化需求進行,大眾文化在《超女》中具體體現為:原生態的展示、直接的參與性和民選的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