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三):文藝節目娛樂化(2)(2 / 3)

從內容上看,毋庸諱言,小農氣息和市井趣味的小品節目已經成為《春晚》的主打內容和最大看點,其中,又是一些被戲稱為“文化醜角”的演藝人員在大出風頭,這足以讓人們對這個“民俗、大餐”深感絕望。小農氣息和市井趣味可能無傷大雅,但是決不是中華文化裏的精髓、魂魄,決不是“先進文化”。僅就“狂歡性”而言,被稱為“諷刺的藝術”的小品,進入《春晚》以後也日益成為“形而上學台詞”——節目失去了最後一點“草根性”的戲仿,經過一通無關痛癢的調侃,往往“曲終奏雅”,從解構性的“粗俗”逃回到安全的“雅致”的掩體之中,爭相向觀眾開展思想工作。以趙本山近幾年的小品為例,不再有“夾皮包”、“扯淡(蛋)”一類的細節,不再“搞笑”轉而“煽情”,不願自嘲也不敢諷喻……這位逐漸“主流”化的演員開始諄諄教導觀眾了。如此,連“娛樂”也轉化成為“宣教”了,那麼,娛樂節目的娛樂性何在呢?那麼,娛樂節目的生存的合法性何在呢?

三、“春晚是雞肋”?

2010年“兩會”期間,一位代表發言稱:春晚宣揚低俗文化,該停辦。他說:“雅俗共賞”的“俗”決不能變成“低俗”,春晚辦了20多年,慢慢地中國的文化就走偏了,“所以建議春晚應該暫停一下了。我們應該提倡什麼樣的文化,這值得深思。”

會場內外,這一發言立即引起熱議。對此,湖南的紅網專門進行網上問卷。

對2010年的《春晚》,有論者直斥其非,認為人文素質低下,把惡俗和無聊當有趣:

如果說馮鞏的相聲還能盤點2009年的流行語,讓人多多少少有點會心一笑的話,語言類節目已經自絕人倫:薑昆無恥到諷刺別人長相,小品《土豆和包子》嚴重鄙視了觀眾的智商,老趙的《捐款》拿寡婦和失學兒童開涮,“飛行女兵”好像還生活在計劃經濟初級階段。……還有那弱智得連嬰兒都不屑一看的鬼《玩具店之夜》,我真恨自己怎麼忍心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

小品《捐助》赤裸裸地植入大量廣告:某互聯網品牌被提及10多次,另一個白酒品牌也被加進來——因為貧困被捐助的單身母親,拎著價值3000多元的酒答謝捐款者……情節反常、生硬突兀,可謂登峰造極。試以其中的一段“宣傳片”為例:

洋洋:我們是搜狐視頻刨根問底兒欄目的,我叫洋洋……大爺,跟你講一下,我們這是網上全球都能收到,現場直播。

錢大爺:網上?

洋洋:對,網上。

錢大爺:電視看不到?

洋洋:對,看不到。

錢大爺:全球的?

洋洋:全球。

錢大爺:那我們咋看呢?

洋洋:很簡單,在電腦上打“搜狗”。

錢大爺:怎麼啊?什麼意思?搜狗把我們倆搜出來了?

洋洋:不是,就是用搜狗的方式,搜你們倆。

錢大爺:你不還是?這是什麼玩意。

大長臉:沒事,大爺是這麼回事,搜狗是個輸入法,隻要在這輸入法上打上二位的名字,哎,馬上就出來了。不光電腦上有,手機上也有。

錢大爺:嗬嗬,這會聽明白了,就是搜狗,他先出來,後來我牽根繩出來的,不管咋說,搜得到,還是全球的啊。

也許因為小品王——趙本山表演的節目《捐款》效果不佳,很多人對這一屆春晚倍感失望。“看春晚就是看趙本山”,純屬個人自由,無須我等置喙。但是,當總導演金越說出“趙本山的小品成功了,春晚就成功了一半”之時,不免讓人吃驚而且疑惑起來。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肯定是多元文化構成的。央視的《春晚》也過了25載,就成活了一個趙本山。趙之後又隻有趙的弟子。這一花獨放、一脈單傳的“央視春晚”奇觀,難道不令人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