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來,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在經濟體製、政治體製和文化體製改革漸次展開的背景下,出版業體製改革也逐漸深入,長期被壓抑的出版生產力得以解放。進入21世紀後,尚未完全強壯起來的中國出版業,在全球化浪潮的挾裹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國際出版競爭的洪流中。新製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思認為,製度是決定經濟長期績效的根本因素。國際競爭說到底是製度的競爭,中國出版業若要穩定快速發展並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勝出,關鍵要靠製度。
張新華的專著《轉型期中國出版業製度分析》,對三十餘年來我國出版業製度進行了較深入全麵的研究,並對我國出版業製度的進一步完善提出見解,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該書是在作者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作為作者的導師,看到它的麵世,我非常高興。
圍繞轉型期中國出版業製度,該專著主要從四個方麵進行研究。首先,對出版業製度變遷的環境、淵源、變遷曆程和特點進行考察,認為轉型期中國出版業的製度變遷經曆了三個明顯的階段,呈現出強製性變革和誘致性變革相結合、供給主導的漸進型變遷、連續的邊際性調整等特征。其次,對出版業的政府規製進行研究,認為在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出版市場經濟體製,繁榮民族文化,保障公民政治、文化權利,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等目標指引下,中國出版業的政府規製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如完善規製製度、放鬆經濟性規製、改善社會性規製等。
再次,對中國出版業的市場化道路及市場體係進行分析。認為中國出版業經曆了商品化、集團化和企業化三個市場化發展階段,但市場化水平仍落後於全國其他大部分產業,尚未形成有利於出版產業高效發展的市場結構,需要通過規範政府和企業行為、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出版市場和社會化服務體係、組建出版行業性組織、加強信用體係建設等途徑予以解決。最後,考察了轉型期中國出版社組織製度,分別提出了出版社組織結構創新、出版產權改革思路和社會主義出版法人治理結構模式。
在本書中,張新華大量借鑒製度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政府規製等理論和方法,注意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實證研究與規範研究相結合,采用了中外比較方法,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體製變遷及出版業自身曆史,對當下中國出版業製度進行分析、評判,論述科學嚴謹,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當然,由於出版業研究尚未成熟,出版業製度更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我國的出版業改革仍在進行之中,這決定了本書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在數字化、全球化背景下,技術和市場也成為我國出版業轉型的重要動力,它們同時也推動著出版業製度發生相應的演化,繼而影響我國出版業的發展。希望張新華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繼續努力,從這方麵入手,進一步加強出版業製度研究,為我國出版業的繁榮作出新貢獻。
2010年4月12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