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在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曆史人物。因為她作為著名曆史悲劇《霸王別姬》的主人公,千百年來,已經隨著各種文藝體裁的廣泛傳播而家喻戶曉了。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除了這一出曆史悲劇外,可能對她的其他事情了解不了一二,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興趣關心她的其他事。但是,作為曆史學家,對虞姬這樣一位曾在中國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對當時可能決定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的人產生過影響的女性,是不可能不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的。
可是在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裏,曆史學家卻一直無法回答,虞姬的墓在哪裏?
實際上,並不是後人沒有發現虞姬的墓。恰恰相反,是發現了幾處不同地理位置的虞姬墓,每一處都有相應的傳說證明它是真的虞姬墓,這就使人們無法確定虞姬墓到底在哪裏了。
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刀兵四起,轉眼之間秦王朝就在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的反抗聲中土崩瓦解了。在新的政治、軍事力量中,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稱雄一時,幾乎就成了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可惜,由於他的狂妄自大,不善於使用人才,轉瞬之間就在政治、軍事鬥爭中,由優勢變為劣勢,被原來不被他放在眼裏的“弱者”劉邦打得一敗塗地,所以,才和他的妻子虞姬演出了千古悲劇《霸王別姬》。虞姬眼見著項羽兵敗,大勢已去,為了不再拖累項羽,在突圍途中自刎身亡。
虞姬死後到底葬在哪裏呢?現在大體有4種影響較為普遍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當然是接續著《霸王別姬》這一出悲劇,因為虞姬自刎之處,據傳就在今天安徽省的定遠縣境內。所以,這種說法就是:定遠縣是虞姬的殤喪之地。今天的定遠縣內,已經不能再找到虞姬墓了。可是,這種說法依然流傳。而且,在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史籍《史記》中,也引用了《括地誌》的記載: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裏……
第二種說法是把虞姬墓定在安徽省靈壁縣。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靈壁的地方誌上記載著:“在靈壁城東十五千米,與泗縣交界處有虞姬墓。”在今天的靈壁,人們仍能看到傳說中虞姬的墓碑,上麵還刻有“巾幗英雄”4個字。另外,還有兩句聯語詩:“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淒涼之中點明了悼念虞姬之意。
對這種說法,古人也曾多次質疑,認為是後人附會的。
第三種說法也和霸王別姬的傳說上下相聯。清代道光年間,安徽省和縣的《和州誌》中記錄了這個說法:美人虞姬當年自刎後,項羽將她的頭係在馬脖子上突圍奔騎。經過一座山下,原來插在虞姬頭發上的蘭花失落。於是,後人把這座山改作“插花山”,山上建有“插花廟”也叫“魯妃廟”或“虞姬廟”。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3日,當地群眾都要戴著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廟裏祈禱求子。
還有一種說法使虞姬墓定在了江蘇省江浦縣。與之相對應的傳說則有別於《霸王別姬》的情節。
這裏流傳下來的說法是:項羽從垓下突圍後,逃到了今天江浦縣的蘭花鄉。在這裏又遭遇到韓信的堵截,於是雙方混戰到了一起,虞姬也手舞雙劍,跟在項羽身後廝殺。一不小心,虞姬頭上的碧玉蘭花簪子掉落在塘埂上,從此這裏就開滿了香氣襲人的蘭花。而這口塘也因此被後人稱做“蘭花塘”,這個地方也就隨著被稱為“蘭花鄉”。
項羽帶著虞姬等人衝破堵截後,走了僅三四千米,在一座小橋旁就地宿營。此時的項羽麵對自己的慘景心如刀絞,悲憤難忍。虞姬見此情景,便舞劍給項羽解憂。舞著舞著,她說了句:“大王珍重龍體,妾先去……”話未說完,便自刎身亡。項羽大驚,泣不成聲。此時,漢軍又來了。項羽無奈,隻好把虞姬埋在小橋西邊的田野裏,帶兵突圍而去。後來,人們稱這座橋為“失姬橋”。
“失姬橋”、“蘭花鄉”至今還是江浦縣的兩處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