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是西漢時期的南越國的開國之王。他本是秦朝的大將。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以後,設立了桂林、南海和象3郡。趙佗被委任為南海郡龍川令。秦末戰亂四起,已做南海尉的趙佗也趁機控製了桂林和象兩個郡,在嶺南建立了第一個封建蕃國——南越國。他始稱“南越武王”,後來又改稱“南越武帝”。開國之始,他就下令斷絕了和中原聯係的所有通道,實行閉關自治,他奉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尊重越人的風俗,鼓勵漢、越雜處,任用越人首領。他的這種治理方式促進了嶺南越地的發展,南越國逐漸強盛起來。西漢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裏奈何不了它。在南越國近百年的曆史中,趙佗本人就在位67年。他近百歲時才逝世,死後被安葬在南越國的國都——番禹,也就是今天的廣州。
據有關史料記載,趙佗在世時搜刮了大量奇珍異寶,死後又將它們都帶入了墳墓。而且,他在世時,就對自己的後事做了縝密的安排。所以,他的墓藏是一個極大的秘密。
他沒有隨中原和嶺南的習俗使自己的陵墓外觀雄偉顯赫,而是利用山勢暗造地穴,在地麵上沒有留下絲毫痕跡。他還大設疑塚,為避免被掘墳盜墓而做到萬無一失。甚至連他的死後出葬都做了精心布置,靈柩車從四門而出。至於入土地點,在當時就是個高度機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墓在哪兒。看來,秦始皇陵被掘使他頓悟許多。不過,這樣一來,後人尋找他的墓真的是太難了。
傳世的各種史料對他的陵墓的位置的記載大多來自推測,所以各不相同。明代《廣東通誌》中說“趙佗墓在縣東北八裏”,又說“在禹山”;《南越誌》中記載“趙佗墓就在自雞籠崗起至廣州附近的連岡山嶺之地”;晉代的《廣州記》中卻又說“趙佗墓在城北,墓後有馬鞍崗”;在各個時期的地方誌中,有的說它在白雲山上,有的寫它在越秀山下,真是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
由於趙佗墓的考古價值甚高,加上巨大的奇珍異寶墓藏的吸引,從東漢末的三國時候起,2000多年來一直有無數的人傾力於尋找趙佗墓。史料中記載:“三國時的東吳之主孫權,就曾派呂瑜帶領著幾千兵卒訪掘趙佗墓,想要找到巨額珍寶。他們在嶺南鑿山破石,掘地三尺,幾乎挖遍了廣州附近的大小崗嶺,最終都一無所獲。”不過,也有史料記載:“孫權當時並非一無所獲,他的手下找到了趙佗之孫,直越明王趙嬰齊之墓。從中獲得了珠孺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還有一枚皇帝信璽和一枚皇帝行璽以及私印三枚,還出土了三把銅劍,就是著名的純鉤、幹將和莫邪劍。它們都裝在雜玉製成的劍匣內。”隻是由於年代久遠,這些文物後來又去向何方,已經無法查尋。所以,也不知此記載的真偽。
不過,198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廣州象崗發掘出了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的陵墓,墓中出土了眾多罕見的文物,堪稱“中國之最”。這使人們更加相信史料對趙佗墓藏的描述絕不會是捕風捉影。同時,也表明史料對趙嬰齊墓被發現的記載很可能是真實的。因為在趙昧墓中出土了3枚金印,其中一枚象征著權力威望的龍鈕“文帝行璽”重達148.5克,印鈕是一條傳神生動的遊龍。它是目前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而趙昧下葬時也身穿“絲縷玉衣”,是用絲帶把2291多片玉片編織到一起製成的。這和嬰齊墓中,“珠孺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等記載十分相似,可見古人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