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懸棺(1 / 2)

中國古代南方的某些少數民族中曾經盛行過一種奇特的葬俗——懸棺葬。所謂懸棺葬,就是利用人工的木樁或天然的崖洞,把死者的棺木懸置在萬仞絕壁之上。

關於懸棺的產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大寧河邊有位少年被算定要當皇帝,但他必須從某月某日開始,一百天內不得打開大門。到九十九天,少年家的大門意外地被打開了。與此同時,他家後園竹林裏發出劈劈啪啪的震響,竹子一節節綻開了,裏麵跳出一個個人來,又隨即死亡。據說,這本是將來要輔佐少年的文武大臣。家裏人用棺木將他們裝殮起來,氣憤的少年則用腳猛踢這些棺木。說來奇怪,一具具的棺木全部都跳騰而起,掛在大寧河兩岸的岩壁上了。這縹緲的傳說給懸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由於懸棺的神秘,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探險者紛遝而至,有的想尋根究底,出於好奇;有的則是冒死求財。他們在懸壁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

福建武夷山區的懸棺多是船形,人們稱為“船棺”。明朝萬曆年間,福建崇安縣有個叫張富郎的人到武夷山探險。他利用類似井上汲水用的轆轤,進入放置“木船”的山洞,隻見幾具屍骨橫七豎八的躺在那裏,最終一無所獲。

清末光緒年間,奉節有個大膽的人隻身進入三峽口,攀上懸崖,取下一個“風箱”。令他失望的是,裏麵並沒有什麼傳世的珍寶。

1971年,奉節縣兩個采藥人登上江邊懸崖,取下兩具“風箱”。棺中保存有巴式銅劍、銅斧,以及漢朝使用的五銖錢等珍貴文物。

1973年,有兩個外來人采用蕩秋千的辦法,經過反複蕩動,進入了武夷觀音岩洞穴,推下一具棺木,企圖盜走,因鄉民及時向政府報告,才免於被盜。

這些棺木,經碳14測定,一般都在2000年以上,有的竟達4000年之久,是商周時期的產物。人們感興趣的是:

當時的生產水平非常低下,為什麼要費盡千辛萬苦,把死者的棺木懸掛在這高不可攀的懸崖峭壁之上?又是怎樣安放上去的呢?

一種意見認為這是某些民族的風俗習慣。據考證:古代大寧河地區的濮人,武夷山地區的越人,湘西五溪蠻人,以及雲南僚人,都有此種葬俗。唐代的《朝野僉載》說:“五溪蠻”的父母死之後,其子女便將屍體放在林外,三年後在臨江的高崖上鑿一個石龕放置棺木,放的位置越高,越是盡了孝道。宋代朱輔的《溪蠻絲笑》記述南方的某些少數民族,人死後先埋在土中,隔一段時間再取出屍骨,放在大樹或岩穴裏。生居岩洞,死葬岩洞,為南方民族之特有的習俗。福建、貴州等地的懸棺常常置在傍水的高崖,更是古代南方民族“水行山處”習俗的反映。

一種意見認為是對死者的尊敬。懸棺葬的死者大多在部落中有很高的聲譽、地位,往往是部落首領。他們死後,人們還讓他們居高臨下,俯視山河。而且棺木放於懸崖峭壁之上,敵對部落無法破壞,野獸也無法侵襲。對於有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習俗的一些少數民族來說,部落首領的靈柩安全,關係到部落的興衰命運,因此,不惜代價地將首領的靈柩進行懸棺葬,也是可以理解的了。《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土僚人死後,用小匣裝部分屍骨,“攜之至高山山腹大洞中懸之,俾人、獸不能侵犯”,從而表達了對死者的保護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