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有AWG—9火控係統,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使用“不死鳥”空空導彈從100公裏以外能同時攻擊6個不同高度和距離上的空中目標。它的雷達的探測距離達180公裏。
F—14A可攜帶“不死鳥”或“麻雀”或“響尾蛇”空空導彈6枚,也可攜載普通炸彈。另有M61A“火神”20毫米6管航炮一門。
“雄貓”的作戰半徑為925公裏,是目前世界上作戰半徑最大的艦載機。重量達25~32噸(攜載導彈時重達32噸)。具有可變翼,所以戰鬥能力很強。據報道,它和美國空軍的F—15戰鬥機(目前美國最先進的戰鬥機)進行過20餘次模擬格鬥,勝了20局,平了幾局,隻敗了一局。
“雄貓”機的缺點是價格太貴,每架超過4000萬美元,且需2名乘員(駕駛、領航)。
在海灣戰爭中,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使用了多種新型武器,其中有美國第4代超音速戰鬥機最晚服役(1983年)的機型—F/A—18。美國第4代超音速戰鬥機最初隻有兩種型號:F—14“雄貓”(1972年服役)和F—15(1975年服役)。但由於F—14和F—15尺寸大,重量重,設備複雜,價格昂貴,海、空軍無力購買所需數量(須替換4000餘架F—4“鬼怪”式),海軍隻買了500多架F—14,空軍隻采購了700多架F—15。後來海、空軍各自決定再研製一型相對輕、小,價格低一些的(作戰性能也稍低的)戰鬥機,這就是F—18和F—16的由來。(去年美國決定售台的就是F—16戰鬥機)。
F—18飛機要代替大部分F—4“鬼怪”和A—7攻擊機(一部分F—4由F—14取代)。這樣F—18既要有對空作戰能力,也要有對地(艦)作戰能力,所以它的編號為F/A—18(F是對空作戰的意思,A是對地作戰的意思)。
由此可知,F/A—18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主要用於中近距離的防空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
為了使F/A—18既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又有合理的價格,研製時海軍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最大速度隻要求M1.8(M為馬赫,馬赫為音速,1.8馬赫即1.8倍音速)(F—4為2.2,F—14為2.4)。實際上M1.8已經可以順利執行F/A—18所擔負的作戰任務,因為當用於對海攻擊時,掛載了彈藥以後,所有的飛機最大速度都隻能是M0.9左右,太大的速度也用不上;而用於近距離空戰時,速度範圍一般為M0.2~M1.5,有M1.8已足夠了。隻有用於緊急攔擊時,希望速度越快越好,這時使用F—14最合適。
這就是航母的艦載機聯隊為什麼既配備F—14,又配備F/A—18(形成高低搭配,既能遂行作戰任務,又能節省經費)的原因。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艦載機起降18120次,其中21%執行防空任務,這一任務的67%是由F—14執行的,33%是由F/A—18完成。
F/A—18重16~22噸,實際最大時速1910公裏,裝備APG—65脈衝多普勒雷達,能同時跟蹤10個不同目標,能攜帶“麻雀”和“響尾蛇”空空導彈6枚,有M61A20毫米炮。當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最大掛彈5~7噸,但通常隻帶2噸左右。
F/A—18“大黃蜂”的價格約2000萬美元,為F—14和F—15的1/2。
A—6E是1972年開始裝備美國海軍的,是全天候攻擊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艦載攻擊機。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十分活躍。1991年1月,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宣布撤銷A—6的後繼機型A—12的研製計劃。這樣,A—6還將在美海軍繼續服役多年,所以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艦載機型,它已有多種改進型,還有空中加油型和電子對抗型。
A—6E的發展背景與F/A—18有點類似。戰後,美海軍為了使艦載機能攜載核炸彈而研製了A—5“民團團員”艦載攻擊機。核炸彈掛在兩台發動機之間的彈艙內,當飛機到達目標上空時,用高壓氣體將核炸彈推出。時速為2倍音速。但A—5重達36噸,起落性能不很好,價格比亞音速飛機貴很多,且低空性能也欠佳,所以沒有大量裝備海軍。
美國海軍研究分析後得出,為完成相同的攻擊任務,從費效比看,高亞音速攻擊機比超音速攻擊機要合算(購買一架超音速攻擊機的費用可購買兩架高亞音速攻擊機,而兩架比一架的突防成功率要高很多)。
A—6E“入侵者”重型攻擊機是並列雙座、雙發動機的高亞音速飛機,最大時速為1037公裏(M0.9)。兩名乘員中,左座為駕駛員,右座為領航轟炸員。它裝有APQ—148導航和攻擊雷達、導航和攻擊計算機、攻擊效果攝象機、前視紅外裝置及激光照示器等。能繪製並顯示飛機前方16公裏內的外景投影圖,在低空飛行時可以進行地形回避和地形跟蹤。所以它的良好的低空遠距離準確飛行和攻擊能力,是輕型攻擊機所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