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毀滅與重生!(2 / 3)

=細想一下,一直困擾我的那種焦慮,到底是由於我對自己要求太高,還是對他人的回應期望太高。我一直在為他人的態度而活,一直因他人的態度而焦慮。我,既虛偽又虛榮。

=拋棄時間

時間是一種測度嗎?不但如此,對於有意識的個體來說,時間還是一種標準,一種行動的標識——當時間顯示為這個數字的時候,我應該做這件事了。為什麼在這個時間我一定要做這件事?到底是在這個時間做這件事是最適當的,還是習慣於在這個時間做這件事?

時間不僅是一種物理上的測度;還是一種社會形成的標準體係,讓人們不必想那麼多,讓人們的生活有所依靠。這也是一種安全感啊,同時也是一種強加給個體的框架。

如果要拋棄這個框架會怎麼樣?讓一切回歸本能和直覺,我要是試一試;我也有機會試一試,因為在我的密室之中,所有的鍾表都已經消失了。

=一直自負十分有思想的我其實一直是在迎合別人,結果現在連自己都是怎樣都不知道了。突然發現自己的語言如此匱乏、思想如此貧弱真是讓人傷心。

=直覺與疑問

為什麼要警惕網絡之類的大眾傳媒呢?回歸古典就能夠找回自我嗎?

首先,交易成本變低之後可得到的東西增多,但精力不變,使人浮躁不安份。

第二,娛樂深入化、虛擬化,娛樂的獲得簡單化、集群化,使得人們傾向於娛樂;

=

自我並不是一個實在的東西,它如雲一樣飄渺不定,它一直在變化。今天的我之所以承認昨天的我是我,隻是因為今天的我擁有昨天的記憶,而不在於它們是相同的;其實它們已經不同了。

如果我想要找到自我,那找到的自我是今天的還是昨天的呢?而且不管是今天的還是昨天的,它都是會變得。那麼,找到的這個自我,又成為了明天的我的累贅。我豈不是有的為了明天的我而進行自我揚棄?

矛盾了。

如果我追尋的是明天的我,那麼是那個明天的我呢?是一種理想型嗎?那麼我這個理想型是如何構建的?是以今天的我的立場?但是我已經將今天的我揚棄了呀!是以廣泛的大眾的立場?我之所以揚棄今天的我就是因為我要尋求獨立的自我,不是為了諂媚大眾而存在的自我。

矛盾了。

難道我尋求的是終極的我?不要提終極,作為意識體的個體的終極就是死亡,終極的我不必尋求便會到來;我不斷的審判追尋自我就是為了在終極的、虛無的自我到來之前,給自己一個安穩。

更矛盾了。

難道這就是我反複強調的垂死掙紮?難道一個人,隻能逃避對自我的追尋,已遺忘和忽略的方式等待死亡的到來?

=欣賞,同時揚棄當下的自己

+++++++++

第二天

=自我遺忘型娛樂

我首先要排除的便是這種東西,這是一種看似自我主動的活動,實質完全不是個體意識的渴望。

沉溺於自我遺忘的娛樂的原因是我已經死了,的信仰已經死了,推動我改變和向前的力量已經消失了;我想要重生,所以,我首先要揚棄——揚棄沉迷於自我遺忘中的我。

=毀滅一切卻又無法重生;尼采摧毀了上帝之後找到了真理,而我,連真理也一同摧毀了。

=因為我已經死了,所以我渴望變化,希望在變化中找到重生的機會;並且依靠變化所帶來的興奮和快感來遺忘死亡之後的恐懼。

因為我已經死了,所以我不安心,我無法靜靜的守候和等待,我的內心充滿焦躁,我被虛無吞噬了。

因為我已經死了,所以我才強求,我熱望著可以證明我的在,虛無實在可怕,我必須抓住某個實在,才能得以安心。

=當我把生活的合法性落到“本能”之上時,我就偏向了享樂主義;因為生物性的本能最簡易和具有直觀性,社會性的和意識體的本能則沒有如此的優先度。

=把自己的不安轉嫁給別人的人

=和別人交往,有很多時候會使心情突然變壞。

=把自己放進象牙塔。

=人際交往與自我實現之間的矛盾

首先,個體若想生存,必然要依靠社會、依靠群;個體若想自我實現,那更要依靠社會,依靠人際關係。

追尋自我的前提是生存下來,若連自己的肉身都無法維持,有怎能延續自己的精神呢?不論直接還是見解,人類都是需要他人的。

然而“他人”這種資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甚至是排他的,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對其不存在固定化的產權,人際關係是需要長久的維持的。不一定要使其變得更好,但至少不可以變壞;不一定理解和讚同對方,但需要包容和敷衍。

這樣一來,不但自己的時間被占用了,而且還違背了自己的意願。

不錯,自己的生活甚至自己的意識有很多都是他人塑造的,但是這不代表自己的意義要來源於他人。

過度的虛假表達會使自己忘記自己,那得到了社會人際資源還有什麼用呢?我是為了追尋所以才生存,垂死掙紮就是我生命的意義。我耿直的探究和表達,就是要使自己更加明確自己。他人隻是自己的鏡子,不是自我的淵源啊;我沒有必要為了鏡子而修改自己。

軟弱的人依賴他人,空虛的人遵從他人,而強者,調教他人。

=違背了他人意願之後我為什麼會內疚?

我到底是想左右別人的看法,還是下意識的遵從別人的態度,以諂媚的方式獲得他人的好評?

違背他人意願後恐懼他人的報複,這是老好人的常態心裏。明明是害怕和擔心,反倒催眠自己說這是一種內疚。懦弱啊懦弱!

=懦弱者相互擁抱、相互攙扶、相互舔舐。

=其實我最想要的是一個自己的空間

生活中的我太懦弱!過分的重視外界和他人使得我自己的內核接近崩潰。所以我渴望一個現實的、感受得到的,自己的空間。一個不大的、必不出去的、別人無法進入的空間。

我的心智太軟弱!我是一個沒有意誌的人!我沒有能力在自己的心中造就這個空間。我不安,我總想依靠他人,總想獲得他人的理解,總是願意、情願自我表達。多麼可憐啊。像一個祈求寵幸的妓女!可恥啊!

=既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自甘沒落。這大概就是我的結論。

=重生之前是肅清。

++++++++++

第三天

悲戚的重生

突然發現,我,已經死了。

一直以為我一直在垂死掙紮,想不到已經死了;是我自己殺死的。

我在精神上給肉體畫上了一個未來的句號,沒想到我的精神得到了一個當下的完結。

人類最偉大、最先進之處在於不但它可以意識到自己,還可以意識到死亡。其實這是一種必然的關聯——當自己把自己從環境中剝離出來之後,可以看到他人,也可以感受到自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睡眠之時的暫時性消失,並因將要到來的永久的消失而隱隱作痛。

是啊,人類還不夠健全。它們隻能感受到自己,從而隻能體會到自己的開始和完結。上天啊,既然你終究要將其拿走,為何要將它給我呢?結果留給自己的,隻有消失之前的恐懼、留戀和遺憾。

我懼怕死亡,你不怕嗎?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害怕的。基督教告訴我們死後靈魂不死,可能上天堂也可能下地獄;佛教告訴我們靈魂不死,它往生輪回,或升天成佛;華夏祖先告訴我們靈魂不死,它去往地府,在地府過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還常常關心我們。多麼精妙的古代智慧啊,你雖然看見了他人肉體的崩潰,但這不代表意識也崩潰了啊,他們隻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罷了;在那個世界,他們延續著自己的記憶,開始了新的生活。所以人類啊,沒必要懼怕死亡,因為死亡隻不過是另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