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現代人的生活(代序)(1 / 2)

(1989年國際禪學會議主題演說講於佛光山)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吉祥如意!

這次佛光山承辦國際禪學會議,會議主題為“六祖壇經之宗教與文化探討”,由星雲發表主題演說,至感榮幸!

《六祖壇經》不但是佛教禪學的一部寶典,而且被我國錢穆博士推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六祖壇經》全文皆以禪學為主。禪的思想,為東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為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之理,禪隻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麵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煉心誌、提起理解、清晰記憶”。

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若人識得娘生麵,山花野草總是春”。茲以“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為題,分四點說明,就教各位!

一、禪的人間社會性

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禪,也不是佛教專有的名相;可以說人間處處充滿了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禪,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像發電廠的光電一樣,隻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

說禪有人間的社會性,因為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是人間的,禪是社會大眾共有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

禪的光明照耀著人間;禪,溝通了人我的關係,溝通了心物的關係,溝通了古今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的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禪門一千多則的傳燈公案,不但玄奧,而且美麗。那些禪話裏,處處都說明了禪者從矛盾中,見解如何去統一;從差別中,思想如何去融合;從分離中,精神如何去相依;從人我中,兩心如何去相通!

僧問洞山禪師:“寒暑來時,如何躲避?”

洞山答說:“何不向無寒無暑處去?”

僧再問:“如何是無寒無暑處?”

洞山道:“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僧反駁道:“你不是說到一個既不寒又不熱的地方,為什麼又寒殺熱殺呢?”

洞山終於進一步地說道:“寒冷時用寒冷來鍛煉你自己,熱惱時用熱惱來鍛煉你自己!”

所以禪者不逃避人間,永遠活躍在社會每一階層,在寒暑冷暖、榮辱苦樂、貧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動心。“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這就是禪者人間的社會性格。

“春城無處不飛花”;同樣的,“人間到處有禪機”。從許多禪的名稱,可以看出禪的社會性,如禪食、禪衣、禪床、禪座、禪燈、禪味、禪話、禪行、禪悅、禪喜、禪友、禪眷、禪用、禪心、禪人等,人間社會裏,哪裏沒有禪呢?

真正的禪者,山林水邊,陋巷鬧市,不分僧俗,不計男女,人人可參禪,人人可問道,所謂“一缽千家飯,禪僧萬裏遊”。禪者的雲遊行腳,就是那麼人間化、生活化、社會化!

禪者的社會,亦即是禪者所住的禪林,他們在工作上和合分工,他們在同道間參訪互助;他們修持中嚴格精勤,處眾時上下平等,生活裏樸素無華,心地上統一歸真。今日人間社會上,流行著不少的病態,如:緊張、功利、自私、狹隘、執著、暴力、虛偽、傲慢等,亟需要禪者安祥、放下、大公、寬廣、空無、慈悲、統一、集中的良方來對治,這有賴各位學者專家共同來推動,方始為功!

二、禪的時空普遍性

所謂禪,就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在禪裏,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沒有現象的變化。禪是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虛空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因為禪者對時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禪者的修證,不重成佛,隻重開悟;千年暗室,一燈自明,隻要你一悟,何愁大道不辦?所以禪者修證悟道以後,你掛念他年老,他說沒有時間老;你要他旅行遊覽,他說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為禪者一悟以後,就能泯滅時空內外、自他對待。其實內外、對待,實皆一如也。

茲舉如下數則詩偈,皆可明禪定皆一: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

◆應無所住(內定),

而生其心(外禪)。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

◆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

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