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師前半生的魔難,後半生的榮寵,於他而言,視若夢、幻、泡、影,無一真實。

如果惠能大師沒有具足地藏菩薩的大願力,如何能冤親平等,得失自在?我們以六祖的行誼,作為我們人生的導師,如此即能毀譽不動,苦樂一如。

七、惠能的功臣神會

神會大師,湖北襄陽人,俗姓高。十三歲時,就從荊南的玉泉寺來到曹溪,向惠能大師參叩禪法。《壇經》裏記載,他初遇惠能大師,就有不同凡響的見地;乃至在大師臨終前,大眾悉皆涕淚悲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因此得到六祖的印可:“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

神會大師初遇六祖,年紀才十三歲,居曹溪數載後,就四處去遊學。六祖圓寂時,他已是四十六歲的中年。

六祖入滅後二十一年,曹溪禪旨沉廢,南宗法脈幾近斷滅,恢複曹溪禪法,奠定惠能大師南宗地位的功臣,即是神會和尚。據圭峰宗密禪師的敘述:

能大師滅後二十年中,曹溪頓旨沉廢於荊吳,嵩嶽漸門熾盛於秦洛。普寂禪師,秀弟子也,謬稱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門師,朝臣歸崇,敕使監衛。雄雄若是,誰敢當衝?嶺南宗途,甘從毀滅。

當時,神秀一門出三位國師,如此權威,沒有人敢懷疑他在法統上的地位。但是,神會和尚不畏威權勢力,於開元二十年(732)正月十五日,在滑台(今河南省滑縣東)大雲寺設無遮大會,建立南宗宗旨,指出達摩一宗的正統法嗣是六祖惠能而非神秀禪師,力陳北方的漸門是旁支,而南方的頓教是真傳。神會禪師的言論一出,如平地獅吼,掀起教界的軒然大波。

神會和尚在滑台大雲寺作獅子吼,演說“菩提達摩南宗”的曆史,他說:“神會今日設無遮大會,兼莊嚴道場,不為功德,為天下學道者定宗旨,為天下學道者辨是非。”

座中有位崇遠法師質問他:“如此大膽作為,難道不怕惹來殺身之禍?”

神會自在地回答:“我自以料簡斷是非,定其宗旨。我今弘揚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眾生知聞,豈惜身命?”

滑台會上,神會和尚已經是個鬢發如霜的六十七歲老人,他登獅子座,大聲疾呼,駁斥當時名聲威勢蓋國的普寂大師,直指神秀大師門下“師承是傍,法門是漸”。如此膽識過人的氣魄,圭峰宗密禪師歎其“龍鱗虎尾,殉命忘軀”。滑台之會,令北宗勢力削弱,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革命,同時樹立六祖惠能的法統,廣開南宗頓教法門。

神會和尚高舉“頓悟”的利器,破斥空心靜坐、入定求佛作聖的漸修妄想,他護師衛教的無畏精神,於滑台疾呼頓悟宗旨。他為了爭取宗門的法統,在八十六歲的高齡,遭受北宗的迫害和皇室的四次降旨貶謫。我們從圭峰宗密禪師撰述的《神會略傳》的記載可知:

天寶十二年,被譖聚眾,敕黜弋陽郡,又移武當郡。至十三載,恩命量移襄州。至七月,又敕移荊州開元寺,皆北宗門下之所致。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造反,不久,洛陽、長安兩地都淪陷了,九十歲的神會和尚挺身而出,籌集軍餉,保國衛民。戰亂平定後,朝廷感激他對國家的貢獻,因此由肅宗下詔迎他入內供養,並為他營造禪宇。

神會以三十年的時間,建立南宗的法統,終於功成願滿。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他與門人告別,是夜入滅。神會和尚示寂後三十六年,朝廷追封敕定為第七祖,南宗從此在曆史上得到不可動搖的正統地位。

曹溪法乳,千年來綿延不斷,最大的功臣,首推神會大師。他定南宗是非,立頓悟宗旨,使六祖惠能和《壇經》長久以來被人傳誦、討論,可謂印證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至理名言。

八、惠能的禪法特色

《壇經》記錄著六祖一生的行跡與思想菁華,始終是古今中外,教內教外研討和考據的重要話題。以下就《壇經》裏麵的幾句法語來說明惠能大師禪法的特色。

《定慧品》中,六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無相、無住,是惠能禪法的特色,他的主旨在令我們解縛去纏,從迷返悟,見到般若本性。要如何遠離顛倒夢想,度盡生命的苦厄呢?六祖惠能的偉大,在於他懂得修行要落實在生活中,所謂“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六祖是中國佛教的革命者,他提出許多擲地有聲的見地,把高深奧妙的佛法,落實到有情人間;把飄渺玄談的禪學,回歸到血肉生活。

1.自我得救:《般若品》裏,六祖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覺即佛。”他把得救的責任,回歸給我們自己,要我們自我承擔,自我得救。所謂: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凡夫與佛都在此心中,隻要我們一念覺悟,就像一燈能使千年暗室光明遍照。六祖要行者肯定自己就是這出生命舞台劇的主角,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就像佛陀降誕時所說的“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六祖打破學佛修行人的迷執和癡想,揭示真正的禪者不是畏首畏尾的懦夫,而是自主、自尊、自立、自救的英雄好漢。所謂自我束縛,解鈴還需係鈴人,要自我解脫。

2.自我皈依:六祖在《懺悔品》說:“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我們皈依三寶,實際上,佛陀哪裏還需要我們去皈依禮敬呢?自我皈依自性三寶,信仰自己三身具足,才是真正懂得皈依的真義。

見性成佛,不再是渺渺難測,隻要從日常生活中,止息人我諍論,普行恭敬,就是見性,就是與道相應。我們常常見到凡夫的本性,貢高我慢,百般思量,費心地比較計較,就像烏雲遮日,怎麼能見性出頭呢?

一心具足十法界,一身具足神通變化,隻要我們識自本心,不再妄求佛祖賜給我們消災免難,那麼我們就能夠自我醒覺、自我皈依,從凡夫貪、嗔、癡、慢之性,逐漸地開發菩薩慈、悲、喜、舍的無量方便。

見性不難,對於生活能清貧知足,即見聲聞淡泊之性;明了緣起法則,即見緣覺寧靜之性;度眾不煩不惱,即見菩薩大悲之性;無住、無相、無念,即見如來不動之性。見性並無半分秘密,所有的密語密意,盡在汝邊。

九、惠能的衣缽傳人

六祖為了免除後人為了衣缽徒生是非紛爭,因此在入滅前,付囑徒眾:“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六祖向門徒及後人表示,能依法而行,是謂得到付法密傳。

六祖因為不以衣缽為傳法的信征,他的法反而流傳得更為廣闊,得到他的禪旨法嗣不限一人,而有四十三人之多(見《付囑品》)。敦煌本《壇經》中,提到惠能晚年有十大弟子,即:法海、誌誠、法達、智常、智通、誌徹、誌道、法珍、法如以及神會。這十大弟子主要的貢獻是結集編纂《壇經》,把惠能的事跡行誼傳揚下來,尤其神會舉辦滑台無遮大會,建立南宗頓教世係地位。這些弟子們對於南宗禪的流行,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惠能大師示寂後一百年間,南宗禪分枝成三大宗派:一、神會禪師開創的荷澤宗;二、希遷禪師開創的石頭宗;三、道一禪師開創的洪州宗。荷澤宗在中唐以後,漸漸式微,南宗禪即成為石頭宗和洪州宗的天下。

有句禪門用語,叫“跑江湖”,是指尋師訪道的意思。跑江湖的典故,就是來自江西的馬祖道一禪師、湖南的石頭希遷禪師。《宋高僧傳》說:“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可以想見此二宗昔日的盛況。

兩位大士不隻是增添了南宗禪的絢爛和光彩,而且像塊肥沃的園地,成就了“一花五葉”的繁榮和茂密,庇蔭天下蒼生。六祖惠能的衣缽傳人,得法子孫,如累累桃李,遍滿天下。撫今憶昔,我們不得不歎服大師不付衣法的睿智,使禪如水,長流洲界;使法如光,普照三千。

十、惠能的五家七宗

“禪”,溯源自印度佛陀於靈山會上的“拈花微笑”,發揚光大於中國唐代的六祖惠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南宗頓悟禪,由此逐漸形成為“五家七宗”的龐大宗派——禪宗。所謂的“五家”,各家的禪理和思想內容,並無太大的爭議,而是因為各家祖師性格不同,所使用接引後學的教學方法就有寬、猛、緩、急的差異,自然形成各家不同的“宗風”。

《壇經·付囑品》記載達摩祖師留下的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一華(花),指初祖達摩一脈相傳的禪旨;五葉,則是惠能後,禪宗分為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宗爭鳴齊放的盛況。今以五家成立先後,概略說明各家的宗風。

1.曹洞宗:屬於石頭的一支,由洞山良價禪師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禪師開創的南禪宗派。家風細密,強調以親切方便來度化眾生。如《人天眼目卷三·曹洞門庭》說:“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

2.雲門宗:為雲門文偃禪師所開創。他的禪風特色是以出奇言句來截斷學人的妄想執著。所謂出奇言句,不是胡言亂語,而是在電光石火的簡短問答中,打破固步自封的思想窠臼。如《人天眼目卷二·雲門門庭》說:“雲門宗旨,截斷眾流,不容擬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雲門宗風,孤危聳峻,人難湊泊。”

3.法眼宗:開創者是清涼文益禪師。他的宗風特色是善於“因材施教”。如《人天眼目卷四·法眼門庭》說:“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

4.臨濟宗:五家中,屬臨濟的宗風最為激烈嚴峻,是臨濟義玄禪師所創。臨濟的棒喝教育是一大特色,並以“臨濟四喝”最為人津津樂道。在《人天眼目卷二·臨濟門庭》,對四喝作了說明:

金剛王寶劍者,一刀揮盡一切情解。踞地師子者,發言吐氣,威勢振立,百獸恐悚,眾腦腦裂。探竿者,探爾有師承無師承,有鼻孔無鼻孔。影草者,欺瞞做賊,看爾見也不見。一喝不作一喝用者,一喝中見如是三玄、三要、四賓主、四料揀之類。

5.溈仰宗:由溈山靈祐、仰山慧寂師徒兩人所創立,其家風“溫和慈柔”。從《人天眼目卷四·溈仰門庭》的描述,可見一斑。

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捧飯,我便與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

另外由臨濟門下又分出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黃龍派的開創者是慧南禪師,承襲臨濟嚴峻的宗風。楊岐派的禪風比黃龍派溫和許多,開創的方會禪師,雖然少了臨濟宗激烈的特色,但是他“有馬騎馬,無馬步行”,仍舊延續臨濟宗的“卷舒擒縱,殺活自在”的禪風。

惠能的一花五葉,造就無數的禪門巨匠,在佛教史上寫下傲人的風光。各宗各派,不論是分化或融攝,最後皆彙歸統一於曹溪的法脈。

《六祖法寶壇經》經文很長,為了幫助信者容易明白,以下從每一品中提出十個問題,用問答方式扼要做個解說。

除此以外,我們也把經文用白話翻譯,同時針對一些名相、專有辭彙加以注解,以增加現代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