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掌握主動權的一方,就等於掌握了最核心的優勢。
第二天,早上一點左右,漢軍開始造飯。三點左右,出營征戰。
這次,幾個大團隊的契約者們全部都沒有出動。隻有和
類似的,幾個人的小團隊,不了解情況,依舊跟上了漢軍。
聰明人紮堆的地方,總是避免不了類似的事情。作為場景人物,漢軍統帥沒理會契約者們。這次,他帶著狀態正常的漢軍換了一條路---稍微向西,繞過了那一處小坡,以避免黃巾軍再依靠那處地形來進行防守。
而在行進到一半的時候,斥候傳來了消息。黃巾軍也出動了,但不是朝自己來,而是直撲路口,像是想要襲擊己方大營。
----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王洛看來,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是必須要做的工作。不然,以己方脆弱的士兵,一旦在不利地形遭到了夾擊,那麼原形畢露,像之前破衣爛衫的黃巾軍一樣迅速崩潰完全是可以預期的事情。
早上,收到漢軍換路來襲的消息後,他就立刻下令整軍出發。當斥候傳來的消息,讓他認定如果迎擊,就非常可能在對己方不利的地形上作戰後,他就立刻下令,不理會漢軍,從之前的路線,直撲漢軍營地。
倘若漢軍來襲,便可以利用地形優勢防守和迎擊;倘若漢軍不來,那就順勢擊破漢軍營地---甚至可以直搗黃龍,奔向漢軍大營。
無非就是換家嘛。舍不得孩子,還舍不得仇人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漢軍被迫撤回,上午九點左右,發現漢軍接近的黃巾一方停止前進並開始結陣。
兩軍在一處山坡上接戰。從黃巾的角度來看,己方在小山坡上列好了陣型,背對陽光,風也是從背後刮來。
左側是樹林,右側是一條小河。對麵的幾千漢軍,隊伍因急行軍而略為鬆散,接近之後,從下麵攻來。
這次地形更為開闊。黃巾一方的陣線與上次不用,與山坡一樣,呈一個“凹”形。不過弧度輕微。其左側突出部,是張熊帶領的一手盾牌,一手短劍的隊伍;右側,地勢偏低,易於被攻擊的地方,則是周應雄率領的,許多人都拿著兩麵盾牌的隊伍。
戰鼓聲首先響起,之後,漢軍便如潮水般湧來。從高處,隻見一片旗幟飄揚,刀槍揮舞,片刻之後,怒吼聲、金鐵交加聲、斥責聲、怒罵聲、哀嚎聲...諸多種種,交錯在整片戰場上。
這一次,漢軍的陣線成一個錐形。一軍凸前,兩軍在左右掩護,從衝向黃巾軍中央的張石頭部。
剛一遭遇,黃巾陣線就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依靠嚴密的隊形、頗大的厚度,以及地形的優勢,才勉強維持住陣線。
但是為此,他們付出了更多的鮮血、哀鳴、傷亡。
王洛站在高處,看著中路陷入苦戰的張石頭部和白二斤部。按照事先的訓練,他們應該是努力維持陣線---彼此掩護、互相依靠,壓力大的話就穩步後退,和後麵的生力軍換位置。
而現在,卻顯得極為脆弱,搖搖欲墜。慌亂、恐懼、接近動搖。
可是,就這樣嗎?打算衝擊山坡上的敵人,然後從中路突破?陣型的厚度不容許他們這麼做啊。
難道是還有什麼別的陰謀詭計?
現在就開始支援,可以緩解士兵們的恐慌情緒。但是,如果他們能靠自己,再堅持一段時間,度過恐懼---輕視---恐懼,這一過程,那就能成長起來,能以平常心來對待戰場,對待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