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陽光明亮而溫柔的下午,正蹲在地上玩沙土的孩子注意到一雙赤腳走進他。孩子抬起頭,一個穿著袍子的中年人正在對他微笑。

“您為什麼光著腳走路?”孩子好奇地問。

“哦,這是我的哲學。”說完,中年人信步閑庭地走開了。

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哲學——有的人從來不去同事的婚宴;有的人找對象的時候直接排除比自己哪怕小一天的人;有的人拒絕吃任何剁碎了的食物;有的人從來不和牙齒不整齊的人做朋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哲學。有多少年的曆史,就有多少值得推敲的人生經驗。

在漫長的口耳相傳和文字記載中,有沒有一些話題是我們永遠也說不夠的?有沒有一些灰色地帶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有沒有一種生活哲學是放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的?如果你觀察曆史,觀察周圍的人,你的答案一定是:

“有的。”

關於夢想和現實,關於愛情和婚姻,關於自我和他我,永遠是每個人都不得不說,不得不麵對的問題。即使那些一輩子沒有婚娶的人,他們也有一套自己的戀愛婚姻哲學,來告訴自己何以獨身終老。現代人的生活看起來好像多了很多困擾,房價、股市、就業、看病、教育、拆遷……其實人生不滿百,喜怒哀樂的源頭無非人情世故,正所謂“太陽底下並無新鮮之事”。

但這也正是我們凡夫俗子的樂趣,是生活哲學的魅力所在。奢華的宮殿中,可能坐著靈感與創意都捉襟見肘、心有不甘卻患得患失的富人;逼仄的“窄而黴小齋”裏,也許就能遇見樂天知命、鶴發童顏的“真人”和簞食瓢飲、怡然自樂的居士。

多少生命曾經和我們一樣來到這世界,他們躊躇滿誌過,意氣風發過,呼風喚雨過,但最終還是和任何一個生命一樣,走向沉默的死亡。一位一輩子為無數人在彌留前禱告的神父總結:如果人生能夠重來一次,很多人都將成為偉人。言下之意,多少人在臨終前悔悟,意識到自己原來可以用另一種哲學來生活!

越是經曆得多的人越是明白,生活的真諦不在於你擁有了多少財富,而在於你能帶給自己多大的快樂和滿足。你需要的不是葡萄美酒夜光杯,而是一套保護自己、認識自己和做強自己的生活哲學。

智慧如孔子,愚鈍如阿Q,最大的區別不在於他們的時代和文化背景,而在於他們的生活哲學。誰能說夫子的處世之道就一定比阿Q高明呢?

哲學家的本名叫“普通人”,生長於市井,也要應付柴米油鹽的瑣事,也為升官求財而憂心,終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規律——是的,哲學家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好的婚姻帶給你幸福,不好的婚姻使你成為哲學家。”這是蘇格拉底的哲學,他在自嘲自己的哲學家身份,但也在告訴世人,無論你遇到怎樣的人與事,你總能得到什麼,尤其是那些看起來糟糕的事情,你得到的可能比你自己期待的還要多。哲學本沒有什麼奧妙,生活才是一切思考的本源。

如果你感覺理想遠了,美夢碎了,快樂忘了,幸福空了……換種哲學來解讀,那不過是另一種獲得。一直往前走,你會看到更好的。

以上也正是本書的緣起。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彈性的空間,在得意時不會忘形,在失意時也不會完全垮掉。而在這本書裏,正為讀者準備了這樣一個彈性的空間。寥寥數語、“圈圈”“點點”,為我們展示了生活的本來麵目。

吃麵條、做明星、當總統,哪種生活才幸福?

人應該厚道、善良,還是遇見狼時就變成狼?

經濟泡沫越吹越大時,怎樣避免成為最後一個傻瓜?

何種心態,才能睡覺的時候睡覺,數錢的時候數錢?

……

生活中的一個個謎團等著我們去揭開,欲知詳細內容,請窩在一個舒服的地方,把自己調節到自娛自樂的頻道,閱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