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生命的長度何其短,若按照70歲來計算,人生也不過隻有兩萬五千多天。而生命的密度呢?更是不可捉摸,一睜眼,一閉眼,一不小心,過了一輩子無質量的日子,甚是悔恨。
赫赫有名的摩西奶奶曾是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位農婦,76歲時因關節炎放棄農活,開始了她夢寐以求的繪畫。80歲時,到紐約舉辦畫展引起了意外的轟動。她活了101歲,一生留下繪畫作品600餘幅。
在摩西奶奶的私人收藏品中,有一張最引人關注的明信片,它是摩西奶奶1960年寄給一個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的。這張明信片在華盛頓國立女性藝術博物官內摩西奶奶舉辦的畫展上第一次公之於眾,上麵有摩西奶奶畫的一座穀倉和她親筆寫的一段話: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這個春水上行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當他棄醫從文後,便開始過上有質量的生活。
摩西奶奶和渡邊淳一均用“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讓生命的長度得以延伸,使生命的密度得以繁茂。
還有那些終日勤勉於工作的人。隻要他們最大限度地投入智慧和熱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做一些使他們感到有意義的事業,隻要他們能夠執著於信仰,積極地麵對人生種種不測,獲得心靈的最大愉悅,誰能說他們的生命隻有長度,沒有密度?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的長度最終取決於密度,而整個生命的品質則是這兩者的乘積。一言以蔽之,則為:生命長度×生命密度=生命質量。
大部分人在“忙”著迷失
初出茅廬的職場菜鳥可能會覺得工作賺錢比較有意思,因此他們把多數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每每因為多上幾百塊錢的獎金而歡呼雀躍。可是對於在外麵打拚了兩三年或工作多年的上班族來說,工作開始變得繁瑣,似乎朝九晚五,每天至少八小時的工作模式著實累人。而休息日的兩天,多是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他們普遍認為:“休息日很無聊,上班了又感覺沒歇夠。”
想必你發現過這種現象:無論是和朋友聊天,還是和同學聚會,抑或同事閑談,再或者QQ、MSN聊天,“忙碌”和“無聊”這兩個詞彙的出現頻率非常高。人們動不動就說“忙啦,今天還要加班呢!”“真忙,還有一大堆事情需要處理!”“累人,拿貓糧一樣的工資,幹牛一樣的活。”“無聊,想隨便找個人嘮嘮嗑”……
左岸忙碌,右岸無聊,中間是急匆匆的行走。感慨現在人活著“心累”。
在忙碌的工作中盼著休息,然而到了休息的時候,卻覺得百無聊賴,直到新的一周開始了,又覺得沒歇夠……與其說這是休息與工作的悖論,不如說現在一些人在休息時間沒有得到徹底放鬆。
其實你可以想一想:曾經你得到真正休息的周末,你在做些什麼事情?你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會說出這些答案:我在做喜歡的事情,比如繪畫、寫作、雕刻、編程或者寫博客,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樂趣;我和夥伴們一起去打網球、籃球,去享受它們特有的挑戰氛圍,同時還有強身健體的作用;我和家人一起去南方一個美麗的小鎮旅遊,那裏真是人間仙境;我在寫小說,我與家人一起布置房間等。
通常來說,你不會把上麵這些內容安排到自己的休息內容中去,潛意識中總覺得它們還是屬於工作的。大部分人所謂的休息,還是無目的地上網、聊天、玩遊戲!
要麼忙著生,要麼趕著死,你總要做點什麼
“要麼忙著生,要麼趕著死,你總要做點什麼……”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的一句頗有韻味的話。
安迪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判無期徒刑,這意味著他將在一座吃人的黑獄——肖申克監獄中度過餘生。妻子的不忠、律師的奸詐、法官的誤判、獄警的凶暴、典獄長的貪心與卑鄙,將正處而立之年的年輕銀行家安迪一下子從人生的巔峰推向了世間地獄。
安迪在金融方麵的專業知識使他成為眾獄警的得力幫手,甚至成為了典獄長的私人財務助理。安迪本來想靠他們的幫助走出肖申克監獄,可是不久這個希望就破滅了。好在獄中的安迪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存的希望,他請獄中好友阿瑞幫他搞的第一件東西是一把小的鶴嘴鋤,他想越獄。之後,安迪又搞了一幅明星海報貼在了牢房的牆上,以作掩護。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忙著生存的安迪終於擺脫等著去死的命運,他自由了。
仔細想來,“忙著生存”和“趕著去死”還真是人的兩種生存狀態。前者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後者則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的悲哀。
比如兩個同樣收破爛的人,甲君吆喝聲非常大,他每次走進巷子裏,那些老頭老太太就會應聲而出,將沒用的家什、瓶瓶罐罐和其他一些零碎的東西一並賣了,賺點小錢。很快他就發財了,竟然還辦起了網上收購站。話說乙君,每天蚊子嗡嗡叫似的嘀咕“收破爛了”,他對以後也沒什麼打算,認為:一個拾破爛的,一輩子能混到什麼地步?巷子裏沒人聽得見他的吆喝。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
生活總有太多的相似性,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但走哪條路取決於你自己。
生活不能像做菜,把所有材料都準備好了再下鍋
在斯賓塞·約翰遜的藝術世界中,有一座迷宮,裏麵住著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一直在追尋奶酪。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開始每天逍遙地享受美食。一天,奶酪突然不見了!嗅嗅、匆匆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去尋找,並很快找到了更多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則選擇了在原地等待機會,而機會就在他們的等待中越走越遠……
這故事的模型也像極了一些年輕人的生活。在校園裏,揮霍時光,對俯首皆是的成長機會不理不問,真以為大學是“由你玩四年”;出了校門,發現找工作要經驗,要技術,更要智慧;等你免費做完勞動力,長了經驗,苦苦學技三年後,卻發現情況又變了。獨自創業吧,要麵臨資金問題,即使有資金,也怎奈沒有那種創業的魄力和心態,幾番折騰後,最後又回到打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