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匱乏的年代,人們總認為“貴的就是好的”、“錢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但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繁榮,一部分人開始覺醒並有意識地尋找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觀念不斷與現實生活進行碰撞磨合,最終真正走向了成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新版潑留希金”的陣營。
和“月光族”相比,“新版潑留希金”是一群真正精明、智慧、對自己負責的消費者。他們收放自如地支配著自己的收入,讓有限的金錢最大程度和最大範圍地滿足了各種需要,擁有穩定持久的消費能力。現在的“樂活族”是這支隊伍的一個分支,他們從不買不必要的衣服,騎自行車或步行出遊,如此既可減少碳排放量,又能省錢。
事實上,最有品質的生活,是過一種簡單、本真、有品質的生活——豐足不奢華,愜意不張揚。
威力超過原子彈的財富增值工具——複利
一個三十多歲的小夥子,辛辛苦苦、按部就班地工作了整整十年。現在他突然發現自己很荒謬,攢錢取利息實在是愚蠢的做法,他攢下來的錢加上利息總共25萬元,可這十年物價也翻了十倍。攢錢是無論如何也攢不成富翁的。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富翁呢?先來聽聽古印度聰明人西薩班達依爾的故事:
舍罕王準備獎勵西薩班達依爾,此人極其聰明,國際象棋就是他發明的。舍罕王問西薩班達依爾想要什麼,西薩班達依爾拿出一個小小的國際象棋棋盤,然後對國王說:“陛下,金銀財寶我都不要,我隻要麥子。您在這個棋盤的第1個小格裏放1粒麥子,在第2個小格裏放2粒,第3個小格放4粒,以後每個小格都比前1小格多1倍。然後,您將擺滿棋盤上所有64格的麥子都賞給我就可以了!”
舍罕王看了看那個小棋盤,覺得這個要求實在太容易滿足了,當場就答應了下來。不過,當國王的奴隸們一格格開始放麥子時,含罕王才發現: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麥子都拿過來,也滿足不了大臣的要求。
那麼,這個大臣的麥粒究竟有多少呢?有人算過,即按照現在全球麥子的產量來計算,需要550年才能滿足西薩班達依爾的要求。西薩班達依爾利用的就是經濟學中的複利計算方式。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感慨道:“複利堪稱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其威力甚至超過原子彈。”那麼,究竟什麼是複利呢?複利和高利貸的計算方法基本一致,它是將本金及其產生的利息一並計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利滾利”。如果拿10萬元進行投資的話,以每年15%的收益來計算,第二年的收益並入本金就是11.5萬元,然後將這11.5萬元作為本金再次投資,等到15年之後擁有的資產就是原來的8倍,也就是80萬,而且這筆投資還將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急劇增長。
複利的神奇在於資本的穩步增長,要想利用複利使財富增值,就得注重資本的逐步積累。懂得了複利的概念,就需改掉隨意花錢的習慣,養成持續投資的習慣,如此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你沒準會成為下一個李嘉誠。
藏在“麵子”裏的“小經濟”
《孟子·離婁下》中說齊國有一個人,家裏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出門後,必定是吃得飽飽、喝得醉醺醺地才回家。他的妻子問他一起吃喝的都是些什麼人,他說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
時間一長,齊人的妻子開始起了疑心,她就對妾說:“丈夫出門,總是酒醉肉飽地回來,問他和什麼人一起,他說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但我們從沒見到什麼有錢有勢的人物到家裏來,我們明天偷偷跟著,看看他到底去了哪裏。”“第二天一早,齊人的妻妾便尾隨著他出了門。走遍全城,沒有看到一個人同齊人說過話。最後,齊人來到東郊的墓地,等祭掃墳墓的人走後,就大吃起祭品來。原來這就是齊人酒足飯飽的辦法。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描述過她的一個鄰居很愛麵子,動不動就說“你傷害了我的驕傲!”意即自己沒有了什麼麵子。可能讀者看完此篇,會覺得外國人也好麵子,其實和中國人相比,要差了十萬八千裏呢!
就從吃飯說起吧,外國人一般是AA製,而中國人一起吃飯埋單都要搶著付錢,似乎很講究禮節,這讓自己看上去很有麵子。而下次呢,上次埋單的人仍要搶著,但卻隻是嘴上說說,而上次沒埋單的則會主動埋單。我們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實際上,好麵子也有著一定的經濟原理。首先,人都想追求最大的效用,而這種效用水平來自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兩個方麵。麵子本身是精神產品,所以,有了麵子,就直接增加了一個人的精神收益,從而也就直接增加了一個人的生活總效用水平。其次,麵子也會產生間接經濟價值。麵子是一個人的品牌和形象,和一般人相比,人們更樂於和有麵子的人打交道或者進行各種交易。在這種情況下,有麵子的人就比一般人有著更多的牟利機會,並且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也較大。所以,從長遠看,麵子本身也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是為一個人帶來物質收益的重要保證條件,所以才有那麼多人打腫臉充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