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天有多少男男女女,正在做著愚蠢的模仿遊戲呢?
你發怒一分鍾,便失去60秒的幸福。
“人生吧,0歲出場,10歲快樂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基本定向,40歲拚命打闖,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所以,該吃就吃,該喝就喝,遇事別往心裏擱,洗著澡,看著表,舒服一秒是一秒。”
這個流行段子,在嬉笑怒罵中調侃了人這輩子。人生就是這麼短暫,每秒鍾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你如果生氣了一分鍾,那麼你就會失去60秒的快樂。
有個農民,在調節憤怒情緒方麵,頗有一招。他每次生氣和人起爭執的時候,就跑回家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後坐在田邊喘氣。他總是很努力地勞作,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廣,金錢越來越多。但不管他的財富有多大,隻要與人爭論生氣,他還是會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直到有一天,他老了,他的房地更寬更大了。他生氣時就拄著拐杖艱難地繞著土地和房子走,然後坐在田邊喘氣。他的孫子在身邊懇求他:“爺爺,您年紀已經大了,住在這附近的人已沒有誰的土地比您更大,誰的房子比您的更好,誰的金錢比您更多。您就別再像從前,一生氣就繞著土地跑,您可不可以告訴我這個秘密,為什麼您一生氣就要繞著土地跑上三圈?”
他禁不起孫子懇求,終於說出隱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說:“年輕時,我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錢也那麼少,我哪裏有時間,哪有資格去跟人家生氣啊。一想到這裏,我的氣就消了,心情平靜了許多,於是就把所有時間用來工作和享受生活……”
小沈陽說,“人這一輩子其實可短暫了,眼一睜一閉,一天過去了,眼一睜不開,這輩子就過去了。”可不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用來爭吵、生氣、鬱悶、抱怨,心中容不下別人或自己的錯誤,那麼我們很可能會長色斑、腦細胞衰老加速、患胃潰瘍、心肌缺氧、傷肝、引起甲亢、傷肺、損傷免疫係統……外加壽命縮減,快樂更是成倍減少。
其實人這一輩子,幸福和快樂的事情尚且享受不盡,哪裏還有時間去生氣呢?
騰不出時間來睡覺的人,遲早要騰出時間來生病
有這樣一句話:70後是加班狂,80後拒絕加班,90後拒絕上班。有人認為這話經典,一語道破天機。其實並非如此,80後和90後中也不乏整日忙忙碌碌、加班加點、通宵達旦工作的人,並且這些人數量有日益增多的傾向。
其實忙到深更半夜是一種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壞處有一籮筐之多:疲倦不堪、機械化、體力耗損、親情淡薄、扼殺夢想、便秘、胃潰瘍、憂鬱症……
人一旦忙起來,會形成一種慣性,甚至偶爾停下腳步時,會加倍自責,覺得百無聊賴,於是不得不繼續加足馬力,使自己忙得像不肯休息的陀螺。本以為忙碌會帶來更優質的生活,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一個生物學家做了一次試驗,把許多隻毛毛蟲放在花盆沿上,使它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這些毛蟲開始爬動,像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沒有頭,也沒有尾。
生物學家在毛蟲隊伍旁邊擺了一些食物,他預料,毛蟲很快就會厭倦這種毫無用處的爬行,而轉向食物,可是毛蟲沒有這樣做。它們沿著花盆邊以同樣的速度走了七天七夜,沒有片刻的休息與睡眠,一直走到餓死為止。
這些毛蟲遵守著它們的本能、習慣、傳統、先例、經驗、慣例,永無休止地忙碌下去,卻一無所獲。
忙碌者和毛毛蟲的這種行走方式頗為相似,他們自以為忙碌就是成就,幹活本身就是成功。以至於最後被忙碌給絆了一腳,或身心俱疲,或疾病纏身,更有甚者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猝死。
工作不必太忙,當感覺體力不支就該停下來,錢可以再賺,而命則是賺不回來的。放慢腳步,不妨忙裏偷閑,用更多的時間來忙於閑情逸致。花更多的時間沉浸於“庭院野草春意鬧”,傾聽天籟之音。還有,給自己留下睡眠的時間,要清楚騰不出時間睡覺的人,遲早會騰出時間來生病!
閱讀,讓狹窄的心裝下大宇宙
有人覺得“書呆子”這詞兒太難聽,而對真正愛讀書的人來說,這就像“小東西”一樣,是一種摻雜著嫉妒、嗔怪和喜歡的“昵稱”。書呆子也好,書癡也罷,或者是書蟲也可以,隻有真正愛閱讀的人,才能知道這其中的樂趣。
讀書成癡者,並不是那些為了功名利祿去刻苦攻讀的人,比如範進、孔乙己之類,為了讀書奪取功名,頭懸梁錐刺股,未免有些自虐。這裏的書癡可以是匡衡、車胤之類的人,因為家貧實在喜好讀書而想方設法去創造條件,一拿起書,便欣然忘食;也可以是蘇軾、紀曉嵐之類的人,出生書香門第,終日流連於書中,與智者對話;還可以是陸羽、萬斯這類本無讀書興致,偶爾醍醐灌頂,從此與書一見如故……
在書癡看來,書是一種生活必需品。“三日不讀書,便覺麵目可憎”。沉浸書中,天上人間,盡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腳下;古今中外,醒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