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顧崇琰如今官居要職,自顧二爺被貶謫之後,顧崇琰便成了顧家的第一把手,老夫人自然是要聽一聽兒子的建議。
而顧崇琰提及的人選,正是山西大同總兵吳起的嫡幼子吳天材,今年恰好十五歲。
這山西大同府,乃是大夏九邊重鎮之一,管轄長城鎮口台至鴉角山一段,在之前蒙古瓦剌南下時,曾作為一道重要防線,哪怕如今抵禦外敵,或是防禦蒙古殘餘勢力,都必不可少。吳起作為大同總兵,身兼要職,位高權重,顧婼若能嫁去,絕對是高攀了。
老夫人納悶自個兒兒子分明是文官,什麼時候也搭上了武將。顧家是書香,讀書人總是有些目下無塵自視甚高,很大一部分看不起那些那拿刀槍棍棒的粗人,吳起既如是,再如何了得,老夫人還是不大滿意。
顧婼也不是嫁不出去了,何必去遷就那些燕頷虯須的泥腿子,將來是要給人笑話的!
顧崇琰暗罵老夫人迂腐,自古娶媳娶低而嫁女高嫁,這樣攀高枝的事,居然還要猶豫,他母親絕對是年紀越大越老糊塗了!
他隻好道:“母親,吳天材與他爹不一樣,吳起雖是武將,吳天材卻是個讀書的好苗子,他自小就通讀四書五經,清流端秀,為人亦是耿直。”
就算吳天材再怎麼好,能改變他出身武將門戶的事實?
老夫人還是猶豫,要好好考慮考慮。
而柳氏聽聞了這件事,第一反應便覺得不合適。
她卻是不關心人家身份門第如何高的,門當戶對了,這嫁了的女兒才能過上好日子。否則將來女兒受了委屈,娘家卻不能為其撐腰做主,那日子可能舒坦?
當然,最首要的,還是要看對方的品性德行。吳天材這個人,她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光憑著顧崇琰說幾句話,她卻是不能完全放心的,總要親自看一看心裏頭才有底。
其次,這大同府也著實離得遠了些,顧婼要嫁去大同,幾年才能回來一趟省親?
她自己就保受遠嫁之苦,以至於連母親病重了,病逝了,才回姑蘇吊唁。
女兒嫁人,親人骨肉分離,總是難舍,日後數年不能見上一麵,便更覺得心苦。
柳氏去找了顧崇琰,想和他商量商量。
然而顧崇琰才沒心思應對她,道:“你一個婦道人家,頭發長見識短,能懂什麼?吳家是權貴,在當地就類似諸侯王了,吳總兵最疼的就是這個幼子,婼兒若能與吳家結親,絕對有益無害。”
柳氏聽他話裏話外都在說著吳家如何好,隻字不提吳天材的為人,當先便覺得心裏不痛快,道:“三爺是嫁女兒,不是賣女兒,吳家再高貴,也得看婼兒合不合適!三爺怎麼不替婼兒好好想想?”
顧崇琰一聽就不對了,那一句“賣女兒”讓他勃然大怒,站起來大聲道:“愚婦!”
“我怎麼不替婼兒想?”他脖子根都粗紅了,柳氏唬了一跳,顧崇琰就道:“那吳天材是幼子,上頭還有幾個兄長,婼兒嫁過去了不用做大婦,管理那一大家子的瑣事,清閑得很,吳天材性情又溫和,一表人才,允文允武,多少名門閨秀想嫁給他呢,婼兒和他剛好能性情相投!”
柳氏見他都生氣了,頓時有些不敢說話,但想到女兒,還是絞了帕子道:“那麼多名門淑媛趨之若鶩,怎麼就選到京都來,還看上了婼兒……”
“你這是在懷疑我咯?”
顧崇琰最不耐煩聽這種話。
大約是從前在仕途上沉寂太久了,如今好不容易熬出了頭,便再不想去回憶那段過往,就覺得是自己人生的恥辱。而柳氏這話,擺明了便是他這個做父親的沒什麼本事,人家就自然而然看不上他的女兒。
顧崇琰怒極拂袖,柳氏就隻能默默流淚。
顧妍注意到母親眼睛微紅,問了唐嬤嬤怎麼回事,唐嬤嬤便原原本本說了一遍,顧妍當下就有些沉默。
按照她對父親慣有的了解,父親若真的為二姐挑選這樣一個樣樣皆好人選,那就真要天上下紅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