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沒有朋友,那麼我將一無所有。
——比莉·哈樂黛
真誠對待朋友
根據美國作家柯達的說法:“人際網絡非一日所成,它是數十年來累積的成果。如果你到了40歲還沒有建立起應有的人際關係,麻煩可就大了。”要想成功,就必須有一個好的人際圈子,要知道僅憑一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完成自己的事業的。隻有有人願意幫你,不斷地給你提供各種資源,你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機會。但是,人際關係的圈子是需要你去培養的,隻有用真誠和愛心才能鞏固起你的人際關係。
每個人都不能沒有朋友,人本身就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人離不開社會性活動,不能形影相吊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朋友,是我們生命中看不見的財富。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那麼他將會失去很多人生中的樂趣。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他將會失去很多機會。
朋友,是我們精神上的鼓舞,心靈上的安慰。是我們生活中的助手與參謀。但是,朋友並不會無緣無故地為你提供幫助,隻有當你成為一個他們所欣賞和讚美的人時,他們才能熱情地、無私地對你提供幫助,使你擺脫困境。有的人號稱朋友無數,可是,一到大難臨頭,朋友便各自飛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局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這種人不受朋友所真心歡迎,隻是表麵的,而不是從內心被人所讚美。因為他沒有用誠懇的態度去打動人,而是過於注重形式主義,給別人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而那些能夠抓住朋友的心,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都是一些以人格的力量,誠摯的態度對待朋友的人。
常聽到一些人這樣抱怨:“哼,他不關心我,我還關心他呀!”也常聽到一些人感歎:“人情冷漠,世事艱難,不被人們關心和理解”雲雲;這些人,大多數都將責任推卸在他人頭上,責怪他人,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殊不知,你對別人不真誠,見到人不理睬,冷冰冰地對人,不關心他人的痛癢,卻又想他人真誠、關心、理解、熱情地對你,畢竟有悖情理。
“一個人隻要對別人真誠,在兩個月內就能比一個要別人對他真誠的人在兩年之內結交的朋友還要多。”這是戴爾·卡耐基講的一種交友的秘訣。是的,如果我們隻對自己真誠,而對別人不真誠,是不會交到朋友的,這個道理很簡單。
世界著名魔術師斯瑟頓,在40年時間裏共有600萬人次觀看過他的表演,賺了數百萬美元。他取得成功的經驗在哪裏呢?斯瑟頓深有感觸地說:除了在舞台上表演出個性之外,就是對別人真誠。有不少魔術師在表演時,都把台下的觀眾當成“傻瓜”、“笨蛋”、“鄉巴佬”,因此聲名狼藉,一事無成。而他勝出其他魔術師一籌的秘訣是他在演出中時時想著觀眾,把觀眾當做衣食父母,每次都對自己重複著說:“我愛我的觀眾”,從而使自己始終心懷感激,盡心盡力表演,贏得了人們的愛戴。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阿德勒說:“對別人不真誠的人,他一生中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這種人。”因為這種人沒有朋友,他不能給人以關心和幫助,別人也不會關心和幫助他。
作家海明威朋友眾多。他交友,並不以名氣為準,不少名氣不大或者地道的小人物,也和他成為了莫逆之交。在他的朋友中,有政治家,有作家、畫家、醫生、教師,有老板、經理、工人、警察、拳師、花匠、店員、司機、廚師和家庭婦女,等等。
為什麼他有這麼多的朋友呢?原因就是他對任何人都真誠。“朋友”二字,對他來說至高無上。在家中,他不愛說話,相當嚴肅,可在朋友麵前的時候,他的話相當多,隻要朋友一來,便廢除一切給自己寫作、給家人規定的戒律,一切都圍繞朋友轉,不管怎麼說,他家的客廳,他的時間,他的心永遠是向朋友們敞開著的。遠方的朋友來拜訪,海明威都要約至餐館相聚,這也是他的習慣。
而他住處附近不少飯館的經理、領班和廚師都和他是好朋友,每次隻要他說上一兩句關照的話,廚師朋友都會心領神會,立即做出一桌令客人滿意的飯菜來。
海明威愛畫,也愛和畫家來往。雖然他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負過傷,腿腳不便,但每次大小美展必到,還要當場掏錢買畫,尤其專買還未訂出的畫或者少有人訂的畫。他願意讓每個人都不受到冷落,他願意讓每個畫家都受到社會尊重。很多畫家生活窘迫,他們常常拿些自己的作品來讓海明威挑選。海明威絕不讓他們掃興而歸,總是高高興興地留下一兩幅,而且立即付畫酬。於是,一時間他家裏畫家們絡繹不絕。正是這樣,海明威贏得了眾多人的尊敬和信賴。
一個人若老是對人冷淡、隻打自己的算盤,他一輩子都很難交到朋友,也沒有人願意請教他,但假使他能夠常常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能獲得別人對他的回報。
交友也要分等級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相交以“誠”相待,此乃至理,那為何又要將朋友分“等級”?那不就不誠了嗎?
有個地方官員,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向人誇耀,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他的鄰居,當然也是他的“朋友”之一,曾問他,朋友這麼多,你都同等對待嗎?他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
他說他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不會利用朋友,也不會欺騙朋友,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惡意的朋友也不少。
“心存惡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那隻會害了我自己呀。”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有“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朋友級”、“點頭哈哈級”、“保持距離級”等等。
他就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密度和自己心窗打開的程度。
他說,“我過去就是因為將人人都當好朋友,受到了不少傷害,包括物質上的傷害和心靈上的傷害,所以今天才會把朋友分等級”。
把朋友分等級聽來似乎現實無情,但聽了那位官員的話,你是否也覺得分等級的確有其必要,因為這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別人的傷害?
要把朋友分等級並不容易,因為人都有主觀的好惡,因此有時會把一片赤心的人當成一肚子壞水的人,也會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提醒時還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非得到被朋友害了才大夢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觀地將朋友分等級是十分困難的,但麵對複雜的人性,你非得勉強自己把朋友分等級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級的準備,交朋友就會比較冷靜客觀,可把傷害程度減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級”,對感情豐富的人可能比較難,因為這種人往往在對方尚未把你當朋友時,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級,他也會覺得有罪惡感。
不過,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學習,慢慢培養這種習慣,等到了一定年紀,自然熱情冷卻,不用他人提醒,也會把朋友分等級了。
分等級,可像前述那位官員那樣分,也可簡單地分為“可深交級”及“不可深交級”。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維持基本的禮貌就可以了。這就好比客人來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請進客廳,推銷員之類的在門口應付應付就行了。
另外,也要根據對方的特性,調整和他們交往的方式。但有一個前提必須記住,不管對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錢,一定要是個“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說,對方和你做朋友的動機必須是純正的。不過,人常被對方的身份和背景所迷惑,結果把壞人當好人,這也是很多人無法避免的錯誤。
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誌,那麼不必太急於把朋友分等級,因為你這時的朋友不會太多,還能維持感情的朋友應該不會太差。但當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權和錢時,那時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級不可了,因為這時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圖,並非真心的。
和指責你的人交朋友
人的一生受到朋友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很多人因為朋友而成功,也有很多人因朋友而失敗,甚至因朋友而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但若害怕因為朋友而失敗,就把自己孤立起來不交朋友,亦不足取。
因為沒有朋友,也就差不多無路可走,寂寞一生了,即使你閉緊心扉,還是會有人來用力敲。當有人來敲你的心扉時,你應還是不應?應的話,可能那是個壞朋友;不應的話,可能失去一個好的朋友。
因此,你總是要麵對“交朋友”這個問題的。交到好的朋友,你可能會受益一生,得到無限的樂趣,至少不會受到傷害。而若交到壞的朋友,想不走入歧途、不倒黴是很難的。
人有很多種,在對待朋友的態度上也有很多種類型,有每天說好話給你聽的;有看到你不對就批評、指責你;有熱情如火、喜歡奉獻的;也有冷漠如冰,隻考慮個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詐使壞的……
這麼多類型的朋友,好壞很難分辨,而當你發現他壞時,常常是來不及了,因此平時的交往經驗極為重要。
不過有一種類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會批評、指責你的朋友。
和隻會說好話的朋友比起來,那些隻知道批評、指責你的朋友是令人討厭的,因為他說的都是你不喜歡聽的話。你自認為得意的事向他說,他偏偏潑你冷水;你滿腹的理想、計劃對他說,他卻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問題,有時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點數說一頓……反正,從他嘴裏聽不到一句好話,這種人要不讓人討厭也真難。
但是如果你放棄,這種朋友那就太可惜了。
基本上,在社會做過事的人都會盡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寧可說好聽的話讓人高興,也不說難聽的話讓人討厭。說好聽的話的人不一定都是“壞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場,隻說好聽的話,就失去了做朋友的資格了;明明知道你有缺點而不去說,這算是什麼朋友呢?如果還進一步“讚揚”你的缺點,則更是別有用心了。這種朋友就算不害你,對你也沒有任何好處,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和這樣的人交往。
但實際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說好話的朋友便樂陶陶,沒有是非觀了;其實他們順著你的意思說話,讓你高興,為的就是你的資源——你可以利用的價值,很多人被朋友拖累就是這個原因。
比較起來,那些讓你討厭,像隻烏鴉,光說難聽的話的朋友就真實得多了。這種人絕對無求於你(不挨你罵,不失去你這個朋友就很不錯了),他的出發點是為你好,這種朋友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也許你不相信我所說的,那麼想想父母對待子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