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在辯論場上與對手辯論時,或者在生活中與人發生爭執時,幽默常常可以讓人立於不敗之地,並且能夠化爭執為會心一笑。幽默論辯有著強大的力量,常常能發揮通常意義上的證明與反駁所無法達到的作用。

1.幽默言談,雄辯奇葩

典型事例

在一次題為“走向2000年電視辯論賽”的角逐中,辯論員在論辯中幾乎妙語如泉,例如:

“公共汽車一進站,不論男女老少,個個是氣運丹田,左右開弓,南拳北腳,各顯神通。”

“過去,老式縫紉機一架,傻笨自行車一輛,再加上個能聽‘樣板戲’的匣子,足以令普通中國人心醉得想舞曲‘忠字舞…’”

理論闡釋

幽默給辯才們增添了靈氣,智慧的火花不斷在他們的辯詞中閃光。如果說,論辯是雙方拚死相爭的一座奇絕險峰,那麼,幽默就是雄辯用來占領峰巔的一枝飄逸秀美的奇葩。它使雄辯充滿詩意的力度。風趣幽默在論辯中不僅不會弱化談鋒,而且能增強語言的鑽勁,使它更準確、明了,具有一定深度,給聽眾“四兩撥千斤”的感覺。

2.辯論三素,精約機敏

典型事例

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艾倫 金斯伯格給我國著名小說家蔣子龍出了一個難題:“把一隻2.5公斤重的雞,裝進一個隻能裝半公斤的瓶子裏,您用什麼法子把它取出來?”蔣子龍當即回答說:“您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顯然,您憑嘴一說就把雞裝進了瓶,那麼我隻能用語言工具再把雞拿出來。”

理論闡釋

通常認為,口頭辯論具有“三要素”:語言的簡潔性、時間的緊促性、反應的靈敏性,而它們都與幽默分不開。幽默不僅能調節論辯的氣氛,減少緊張與壓力,增強你出語的精約與機敏,而且能徑直揭示問題的實質,置對手於被動的地位。

3.新奇詭辯,招招都靈

典型事例

父親:你竟敢背著我抽煙,我非打死你不可!

兒子:爸爸,你別生氣,我向您保證,以後抽煙一定當著你的麵。

理論闡釋

這類幽默中,兒子用的則是混淆概念的詭辯方法。父親反對的是兒子抽煙,兒子故意將父親批評時談到的抽煙場合、方式攪在一起,造成一種假象,似乎父親反對的不是抽煙本身,而是抽煙的場合和方式,這也可算得上是新奇的詭辯了。“詭辯法”,就是故意用似是而非的歪理來為明顯錯誤的事情或論點狡辯,目的是混淆是非或炫耀機智取樂。“詭辯法”在操作實踐中的手段並不全是單一打法,而是十八般兵器長短結合、綜合使用,有的情況下是想靠歪理取勝,有些時候則不過是想展示強詞奪理、胡攪蠻纏的醜態而取樂。

4.詭辯幽默,振振有辭

典型事例

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書的“代序”中有一段醫生和病人的對話:

病人:我下個月就要結婚了,大擺筵席,你可要大駕光臨,做我的上賓。我的病化驗結果如何?”

醫生:對不起,我恐怕要報告你一個壞消息,化驗的結果裝在這裏,恐怕是三期肺病,第一個是咳嗽…

病人:怪了,你說我咳嗽,你剛才還不是咳嗽,為什麼不是肺病?

醫生:我的肺病與你的不一樣。

病人:有什麼不一樣?你有錢、有學問,上過大學堂,喝過密西西比河的水,血統高人一等,是不是?

醫生:不能這樣說,還有半夜發燒……

病人:不能這樣說,要怎麼說才會稱你的心、如你的意,半夜發燒,我家那個電扇,用到半夜能把手燙出泡,難道它也得了三期肺病!

醫生(委屈解釋):吐血也是症狀之一。

病人:我家隔壁有個牙醫,去看牙的人都被他搞得吐血,難道他們也都得了三期肺病!

醫生:那當然不是,而是綜合起來……

病人:好吧!退一萬步說,即使是肺病又是三期肺病,又有什麼關係?值得你大呼小叫!外國人還不照樣得肺病!為什麼單指著鼻子說我?我下個月結婚,誰不知道,難道你不能說些鼓勵的話,為什麼要打擊我?我跟你有什麼怨?有什麼仇?你要拆散我們?

理論闡釋

此節選的對話,具有極強的幽默效果,詭辯者的蠻不講理又振振有辭的勁頭,令人啼笑皆非。但詭辯幽默的效果還不止於此,這種典型的詭辯表演,寓意又是極能發人深省的。

5.以守為攻,幽默效果

典型事例

一位眾所周知出生於卑劣家庭的人向勒利尤斯喊道:“你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勒利尤斯反唇相譏道:“你呢,你絲毫沒有背叛自己的祖先!”這句話引起哄堂大笑。勒利尤斯一句話便贏得了大眾的支持。

理論闡釋

勒利尤斯以守為攻,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出其不意地運用言語幽默回擊了對方。所謂“以靜製動的幽默”就是在對話或者辯論中,對話的一方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似乎已經把對方難倒或者弄到十分窘迫的境地,還不斷地變換詰難對方的方式,自以為得計,正在等待對方的“坐以待斃”,卻萬萬想不到,看似處於窘境的這一方,卻把原來的話題撿起來,三言兩語,抓住要害給對方以回擊,置對方以猝不及防、啞然失色的地步。

古羅馬雄辯家西塞羅對幽默辯論有獨到的研究。他說,把對手否定的結論拿來加以肯定,回敬對方,這便是以守為攻的技巧,這種辯論技巧能夠產生一定的幽默效果,也帶有一些詭辯色彩。

6.靜中尋隙,以靜製動

典型事例

小玉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文藝批評家,他是一個很自負的人,在他的眼裏,當代幾乎沒有一篇好作品,他總是愛把見到的文學作品言語犀利地批評得一塌糊塗,借以炫耀自己的學識和口才。有一天,他在一條僅能通過一個人的小道上遇到了一位作家。

“我從來不給那種隻會拚湊一些極其無聊的文字來表達極端蒼白、貧乏的思想的蠢貨讓路。”小玉驕橫地站在路中間說。

“我正好相反。”作家微笑著說道,並閃在路一旁。

理論闡釋

雖然對運用幽默術的要求都必須冷靜、靈活,但在以靜製動幽默術中這一點更顯得異常重要。所謂“靜”即指此而言,從靜中尋隙,以靜製動,隻有“靜”才能將“動”製伏。在辯論中,雙方都要冷靜,同時大腦快速的轉動,找到能製服對方的語言。

7.幽默善辯,弦外有音

典型事例

克諾克先生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走進一家小旅館,他想在那裏過夜。

“一個單間帶供應早餐,一天需要多少錢?”他問旅館老板。

“各種不同的房間有不同的價格:二樓的房間是15馬克一天;三樓的是12馬克;四樓10馬克;五樓的房間則隻要7馬克,先生。”旅館老板詳細給他介紹。

克諾克先生考慮了幾分鍾,然後拿起箱子要走。

“您是覺得我這兒價錢太高了嗎,先生?”老板問道。

“不,那倒不是。”克諾克先生回答道,“我隻是嫌您的旅館太低而已。”

理論闡釋

“弦外有音”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題發揮的幽默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看似在嘲笑自己,其實正在反擊別人,這是一種頗具弦外之音的說話藝術。既能夠統一機辯與善辯,又把這種統一與幽默交互滲透貫通起來,用幽默的語言展開自己的機善之“辯”,這種口才藝術,在我們這裏就給它命名為“機辯善辯”的幽默。

8.機辯善辯,麵麵俱到

典型事例

1986年,科 阿基諾夫人在發表菲律賓競選總統演說時,一個人當麵指責她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家庭主婦。

科 阿基諾夫人回應道:“沒錯,我的確是一個對政治和經濟都不怎麼了解,而且對政治也沒有什麼經驗的家庭主婦。”

“那看來你隻能圍著鍋台轉,你還是盡早回家去燒菜做飯吧!”反對她的人繼續叫嚷著。

這時,科 阿基諾夫人笑著說:“雖然對於政治,我是個沒有經驗的外行人,但是作為一位資深的家庭主婦,我卻是十分精通日常經濟的。”

話音一落,全場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理論闡釋

話中有幽默,生活才更有味道。王蒙說:“幽默是一種酸、甜、苦、鹹、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沒有痛苦和狂歡強烈,但應該比痛苦和狂歡還耐嚼。”

許多情況下,不論是辯論還是平常的交談,許多話往往是不能夠用直接的方式去說的,這就須以曲線的婉轉方式去說。首先,機辯不等於或者不完全等同於善辯,所以,“機辯善辯的幽默”最少包含有兩個層次的意思。機辯,字麵的意思就是充滿機智的辯解,或者辯解是充滿機智的。善辯,就是以一個說話者來說,他有善於辯論的專長。機辯與善辯的關係是這樣的:機辯的不一定是善辯,善辯的一定能夠包含機辯。因為,有時一個人能夠“機變”往往證明他有敏捷的思維,但不一定能夠像“善辯”者那樣做得麵麵俱到。

9.自嘲辯論,擺脫窘境

典型事例

有一個長相很黑的人講有一次他在井台邊洗臉,一隻烏鴉飛來把他的香皂叼走了,他悟道:原來烏鴉也要用香皂洗自己。“啊,它也和我一樣黑,一樣得用香皂洗臉。”

理論闡釋

自嘲也是辯論的一種。當這種幽默成為一種自嘲的時候,就增添了當下談話的調侃氣氛。這種自嘲還可放到另一種場合。在這種場合下,說話者麵對的人,總是陰沉著臉讓別人去扛,當說話者講這個笑話的時候,就有意無意間對“黑臉”的人有所敲打,使對方意識到自己不該總黑著臉。自嘲詭辯術,是利用人們的上述心理因素,當自己陷入窘境時,自我超脫,采取自嘲自諷,自貶自抑的方法,嘲笑自己的缺點,嘲弄自己的缺陷,貶低自己的優點,以此作為擺脫窘境的良方。

10.語言陷阱,成功辯論

典型事例

父親下了班回到家。他的正讀大學的兒子以幽默的口吻問:“爸爸,你可知道人類學家說過,人本來不該是直立行走的?”父親回答:“這又怎麼樣?”他說:“所以把汽車鑰匙借給我吧!”

兒子先發製人,主動向父親發問,一步步把父親誘進自己設的語言陷阱,再提出自己“借車”的要求,使父親沒有理由拒絕,從而取得這次向父親“借車”的辯論的成功。

理論闡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許多日常的場合下,也不難發現這樣的善辯的幽默。比如,在酒席上,有的人就特別善於辭令,特別善於借助自己機辯的辭令,勸人喝酒。比如:一些會議上,麵對某項一籌莫展的計劃,有的人就能夠巧妙地拉攏支持的掌聲。這樣的事情很多,隨時隨地都能碰上。正如事例中的兒子一樣,在跟父親提要求前,先想好語言陷阱,為自己的辯論做好充分的準備,再一次達到成功的目的。

11.移花接木,巧取成功

典型事例

小男孩:“媽媽,我要養一隻小狗。”

媽媽:“狗多髒啊,寶寶聽話,咱們不養狗。媽媽明天給你買隻漂亮的玩具狗。”

小男孩:“媽媽,我不要玩具狗,沒有小狗,我要一個小弟弟陪我玩也行啊。”

結果,第二天,媽媽就給小男孩買來了一隻小狗。

小男孩主動提出要求,給了媽媽兩個選擇,要一隻小狗或者一個小弟弟。媽媽自然會同意買隻狗給他了。

理論闡釋

所謂“移花接木”的幽默,就是指這樣一種幽默:說話的兩個人,其中的一個人,利用對方話語之中的句子或詞彙,加以改造,把自己的意思塞進對方的句子或詞彙框架中,達到鈍化攻擊、緩和氣氛的一種幽默藝術。在通常的情況下,移花接木的幽默往往與偷換概念的幽默是一致的,所產生的幽默效果也是相近的。這種技巧也往往被用在辯論當中。正如事例中的小男孩,成功的讓媽媽同意了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