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章、關於修真(1 / 2)

中華道家修煉,源遠流長。據(莊子)載傳自“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曆程。從中華道家到道教,雖其形式有所變異,其修道內涵卻沿襲相傳,經過曆代修煉人士的實修實證,不斷完善其學說,終於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道家修煉學。自成體係,沿傳不絕。為了幫助同誌們理解中華道家修煉真義,今就其基本宗旨,歸納言之,為以下十條:

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煉,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煉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修煉功夫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箍桶匠。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道家所謂“煉藥無拘富與貧”,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修煉家雲:”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至人。”對於修煉者來說,首先必須廣立功行,方成大道。經雲:“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欲成天仙者,須立一千三百善。”

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門以“道、經、師”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真師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明師,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以上二者,是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義約有兩層: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誌,反害功修。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發,《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大道本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做到合乎自然,要妙在於一個字——靜。《陰符經》曰:“自然之道靜”,故靜者得之。

自行修煉,無量度人。

丹道修煉,主張“自度度人”。首先要求個人潛心修煉,功成道備之後,就要顯跡於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生受益。否則徒求自了,帶道飛升,於世無功,必遭天譴。《道藏》中《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所謂”無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無私地度化與道有緣的人。

昔鍾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雲;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胸懷,方是修中華道家風。

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徽。《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感。”《黃庭經》雲:“至道不繁”。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要領,故爾道家不取。修煉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以少勝多,直指大道。《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單,愈近大道。司馬談論道家要旨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煉宗旨。

修煉以“守中”為要。《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雲:“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均易傷丹,故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

仙道貴實,理訣並重。

中華道家修煉貴在真修實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之本身則所談一切皆假,世界末日就要來臨。

中華曆代修真祖師,皆以自已的身心作為試驗品,進行人天奧秘的可貴探索。他們留下的修煉著述,都是通過自身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知行合一”的東西。如果僅僅從字麵上去認識這些東西,而不用自己的身心去實際體驗,隻知望文生義,就不會真正明白其中含義,容易墮入片麵空談;《老子》說“以身觀身”,隻有以自己的實際功修,與古代修煉家的著作互相對照驗證,才能明白其真實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