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張仁政。仁政是仁愛觀念和感情用於政治生活而形成的一種為政模式,始終代表政治實踐的正統和曆史主流。仁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仁政包括儒家所有的為政主張和實踐;狹義的仁政集中表現在治政者與民眾的關係上,主要是兩個方麵,一個是民本,一個是民生。
(一)民本
要義
儒家的為政主張,核心是以人為本,也叫以民為本,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孟子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意思是,國家高於君主,民眾高於國家,也就是人民第一。另一句還是孟子說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是說,獲得天下的真理是:得民眾者得天下;獲得民眾的真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獲得民心的真理是:做民眾所要求的,不做民眾所厭惡的,也就是民意第一。
故事
民眾是神主
楚國準備襲擊隨國,先裁減軍隊,以麻痹對手。
隨國是當時漢水以東僅次於楚國的強國,其執政大夫見狀,主張趁機進攻楚軍。國君打算采納他的意見。大夫季梁識破了楚國陰謀,勸阻道:“我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因為小國治理有道,而大國陷於混亂。什麼是道?所謂道,就是忠於民眾而取信於神靈。什麼叫忠?統治者所想所為對民眾有利就是忠。什麼是信?代表國家向神靈禱告的人說真話就是信。現在我們隨國是什麼情況呢?百姓連飯都吃不飽而國君卻放縱私欲,禱告的官員向神靈虛報功德,我不知道隨國憑什麼能戰勝楚國。”
國君說:“我獻給神靈的牲畜都是純色的,也很肥壯,貢獻的穀物也很齊備豐盛,怎麼就不能取信於神?”
季梁說:“神靈享受的祭品來自百姓,他們才是神靈的主人。因此先王首先團結百姓,然後才去侍奉神靈。在祭祀時報告:‘牲畜肥又大。’實際上是向神靈表明,百姓很富庶,所以牲畜才能長得這麼好。還報告說:‘糧食幹淨又齊全。’意思是,沒有發生災害,百姓的收獲很好。接著報告說:‘美酒清澈又香甜。’是說國家上上下下都遵守道德,沒有邪念。如此神靈才能降下福分,做事才會成功。現在不是這樣,百姓各懷異心,神靈沒有主人,隻是國君一個人忙活,祭祀再豐盛,又能求到什麼呢?”
國君聽了季梁的話,趕緊修明政事,楚國也沒敢行動。(《左傳·桓公六年》)
老百姓是上天
齊桓公問管仲:“成就王業的人以什麼最為尊貴?”
回答是“上天”。
桓公仰視蒼天。
管仲道:“我說的上天,並不是您現在看到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而是老百姓。治政者尊百姓為上天,這是因為,百姓親近他,社會就安定;百姓輔佐他,國家就強盛;百姓非難他,統治就危險;百姓背離他,政權就滅亡。(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詩》雲:‘做人缺少好品德,一方百姓怨恨他。’遭到民眾怨恨的統治者,最終不敗亡的還從來沒有過。”(《說苑卷三·建本》)
臣民不可得罪
齊桓公狩獵,來到麥丘,遇見一個老人,問:“您是何人?”老人答:“當地人。”桓公又問:“多大年紀了?”答:“83歲。”桓公說:“高壽啊,有福氣!以您的高壽為我祈福吧。”
老人說:“祝願主君萬壽無疆,輕賤金玉,以人為寶。”桓公說:“好啊!大福不單,吉言成雙,請接著為我祈福。”
老人說:“祝願主君學無止境,不恥下問,以賢者為伴,能夠聽到勸諫。”桓公說:“好啊!大福不單,吉言成三,請接著為我祈福。”
老人說:“祝願主君不得罪臣下和百姓。”桓公拂然變色,道:“我聽說過兒子得罪父親,人臣得罪君主,從來沒聽說過君主得罪人臣的。這句祈福跟上兩句不搭配,您換一句。”
老人行了個禮,說:“這句話是上兩句的統領。兒子得罪了父親,可以通過姑姑、媽媽、叔叔出麵調解,獲得父親的原諒。人臣得罪了君主,可以通過君主的近臣說情謝罪,得到君主的赦免。然而君主得罪臣民,情況就不同了。從前夏桀得罪商湯,商紂得罪周武王,就是君主得罪臣屬的例證,是沒有誰可以進行斡旋的,結果時至今日,夏桀和商紂的罪行也得不到諒解。”
桓公道:“說得好,國家有福,社稷有靈,使我今天在這裏遇到了您。”說罷攙扶老人上車,親自駕駛返回,給老人很高的禮遇,並把麥丘封給他,讓他參與國政。(《新序·雜事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