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尚書·大禹謨》有句話:“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這是舜在選擇接班人時說的話,評價的是禹。意思是,恪守勤勞以事國,恪守節儉以持家,恪守謙虛以待己。“克勤於邦”講的就是勤政。禹是勤政的典型,為了治水大業,為了安頓四方百姓,數過家門而不入,《莊子》說他奔波得連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
勤政為曆代所提倡,所謂“勤於王事”。王事是國事、公事、眾人之事,勤奮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公務是對官員的最基本要求。勤政主要由兩個方麵構成,一是勤勉,一是憂患。
(一)勤勉
要義
勤字的本意是持續勞作,孔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勤政的。學生子張問怎樣去從事政治,孔子答道:“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在職位上不要倦怠,執行任務要忠誠。這裏的忠可以理解為盡力,就是晚清重臣曾國藩說的:“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曾文正公全集·雜著》)盡力也是勉字的本意。連起來,勤勉就是不知疲倦地盡力工作。
人的誌向有高低,能力有大小,目光有遠近,認識有深淺,但隻要做到勤勉,基本上就夠格了。
故事
武王不寐
周武王率領諸侯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出巡回到都城後,夜不能寐。周公來到武王住處,問他為什麼睡不著覺?武王答,因為事情還沒有完結。他說:“上天不站在殷商一邊,我們周族才能成就今天的王業。然而,殷商的影響還遠沒有消除,上天並沒有最後確定保佑周族,我哪有閑工夫睡大覺!要想得到上天的祐護,必須不遺餘力地懲辦壞人,孜孜以求地招募賢人,使德教大放光彩。”武王表示,也許真正到了馬放南山、刀兵入庫的時候,他才能稍稍舒口氣。(《史記·周本紀第四》)
堅持不懈
寧越是中牟這個地方的草野之民,整天在田間耕作,覺得十分辛苦,就問朋友:怎樣才能脫離這樣的艱辛?
朋友答道:“學習,苦讀30年就可以發達。”
寧越說:“讓我用15年走完這段路程吧。別人休息,我不休息;別人睡覺,我不睡覺。”
就這樣,他苦讀15年,成了周威王的老師。
箭飛行的速度很快,但射程超不過二裏地,因為它會停下來;人用雙腳走路的速度很慢,卻可以到達幾百裏以外,因為腳步沒有停下來。如今寧越憑著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諸侯的老師,難道不合適嗎?(《呂氏春秋·博誌》)
陳國的敗亡
周天子派單襄公出訪諸侯國,路過陳國。這時正是清晨,大火星已經在東方升起,襯著灰藍色的天幕格外清亮。
然而讓單襄公奇怪的是,這裏與別的地方很不一樣。大路上雜草叢生,人走上去磕磕碰碰的;見不到負責接待賓客的人,也見不到巡察道路的官員,沒人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再往周圍看看,池塘邊沒有修建堤壩,河流上也不架設橋梁。節令已經到了冬至,收割了的莊稼還堆放在田野裏,打穀場剛建了一半。再往前走,路旁連作為標示的樹木都不栽種。好不容易問清了路,到了地方,卻沒人安排住宿,郊縣根本就沒有旅舍,就連都城也沒有賓館。然而民眾卻沒有閑著,他們被征調去給陳國大夫夏氏家修建台閣。
單襄公到了都城,等了許久都沒有見到陳國的國君陳靈公,這位君主帶著他的兩個執政大夫溜到夏氏家,正忙著與女主人夏姬尋歡作樂呢。單襄公斷言:“陳靈公即便不遭受大災禍,陳國也一定要滅亡。”果然,兩年後陳靈公就被夏氏殺掉了;又過了一年,楚國攻占了陳國。(《國語·周語中》)
景差的失誤
景差當上了鄭國的國相。一個百姓在大冬天蹚水過河,上岸後小腿都麻木了。正好景差從後麵過來,讓侍衛下車,空出地方載上那個百姓,還脫下自己的上衣給他蓋上。
晉國大夫叔向聽到了這件事,說:“景差給人家當國相,這樣的做法不是太鄙陋了嗎!我聽說,優良的官吏在一個地方為政, 3個月後溝渠就出現在人們眼前,10個月後橋梁就架在了河上,牛馬豬羊雞犬這些家畜都濕不了腳,就別說人了。”(《說苑·卷七·政理》)
為什麼趕不上晏子
齊國大夫梁丘據對晏子說:“這輩子我是趕不上先生您了。”晏子答:“我聽說,成就事業者總是有作為的人,達到目標者總是重行動的人(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並沒有不同於別人的地方,隻是經常做事而不放下,經常行走而不停止,所以才難以趕上啊。”(《說苑·卷三·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