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勤政(1)(2 / 3)

敬薑的感慨

公父文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他下朝回來向母親敬薑請安。母親正在績麻,公父文伯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家,主母還要親自績麻,我怕這件事傳出去會觸怒季康子,以為我不能很好地侍奉母親呢。”季康子是魯國執政的大夫,與公父文伯同族,都屬於季氏。

敬薑歎了口氣說:“哎,我看魯國恐怕要完了,怎麼讓你這樣不懂事的孩子治理國家!你給我聽好,從前聖明的君主安置人民,總是要他們到貧瘠的土地上去生息,讓他們辛勤勞作,然後再加以使用,所以才能夠長久統治天下。為什麼呢?因為民眾經過勞苦就會想到節儉,想到節儉就會產生善心;而安逸就容易放縱,放縱就會忘記善良,忘記善良就會產生壞心思。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人很少成材,是因為安逸的緣故;生活

在貧瘠土地上的人大多向往仁義,是因為勞苦的緣故。”

停了停,敬薑又說:“有地位的人用心力操勞,沒有地位的人用體力操勞,這是先王留下來的訓誡。從上到下,誰敢產生放縱思想,懈怠不出力呢?而你方才卻說出‘為什麼不自求安逸’這樣的話,抱著這樣的心思來當官,我怕這個家族的人將被滅絕而後繼無人了。”

孔子聽說了敬薑這番話,對學生說:“你們牢牢記住她的話吧,季氏家的媳婦不是一個貪圖安逸的人啊!”《國語·魯語下》

生無所息

子貢在孔子門下很長時間,身心疲憊,實在有些撐不住了。

他去見孔子,說:“我希望能夠休息一下。”

孔子看了他一眼,說:“活著就沒有休息的權利。”(生無所息。)

子貢說:“照您這麼說,我端木賜就永遠別想休息了!”

孔子說:“怎麼不可以?可以啊!”說著揚手往遠處一指:“你看到那一座座墳墓了嗎?如水中的高地,如山中的高峰,如湖河的堤壩,如器皿中的蒸鍋,那就是休息的地方。”

子貢看過去,說:“原來您說的就是死!那裏是君子休息之所,也是小人安臥之所。”

孔子叫著子貢的名字說:“賜,這下你明白了吧。人們隻想得到生的快樂,卻不想忍受生的痛苦;隻看到了老年的安逸,卻看不到老年的衰退;隻希望得到休息,不知道這卻意味著死亡。”(《孔子集語·卷一·勸學》)

臥薪嚐膽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包圍在會稽,麵對著黑壓壓的敵軍,勾踐長歎一聲,說:“我就完結在這裏了嗎?”大夫文種勸道:“商湯被拘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囚禁在羑裏,晉國的重耳流亡到狄地,齊國的小白逃亡到莒國,他們最後終於成就了帝業和霸業,這樣看來,困頓怎麼就不是福分呢?”

吳國後來放勾踐回越國。勾踐有意置身於艱苦條件中,處心積慮思考複興大計。他把動物的膽囊懸掛在座位上麵,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都能看到這隻膽;吃飯的時候也要嚐嚐膽汁的苦澀,說:“你忘記了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自下田耕作,夫人自己織布,吃飯從來不增加肉食,也不穿華麗的衣服,委曲求全,禮待賢人,給賓客豐厚的待遇,救濟貧困,吊唁死者,與百姓同勞苦。

會稽之戰22年後,越國討伐吳國,夫差兵敗自殺。接著,勾踐率軍北渡淮河,挺進中原,盟會諸侯,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天子賜給勾踐祭祀時用來供奉的肉,命他做霸主。(《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勤勉與富強

劉秀是東漢開國君主,帝號光武帝。他每天早晨主持朝會,午後方散,屢屢召見大臣講經說理,到半夜才睡。太子見光武帝過於辛勞,找個機會勸道:“陛下有夏禹、商湯的聖明,卻沒有黃帝、老子養生的福分。希望您愛惜身體,頤養精神,優遊歲月而自求寧靜。”光武帝回答:“我自己樂於做這些事,絲毫不感到勞累。”光武帝以武力建立帝業,但戰事結束後,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措施得當,在有生之年實現了天下太平。(《資治通鑒·卷44》)

楊堅是隋朝開國君主,帝號隋文帝。他天一亮就臨朝聽政,直到天黑也不感到疲倦,禮部尚書楊尚希進諫說:“西周文王因為勤勞而折損壽命,武王則因為頤養而延年益壽。陛下您隻要製定國家大政方針就可以了,政務可以交由宰相處理,至於繁碎雜務,更不是帝王分內的事情。”隋文帝認為楊尚希說得對,但沒有能夠去做。隋文帝愛護百姓,重視農桑,輕徭役薄賦稅。自己生活務求儉樸,車駕及用具舊了壞了都是修理一下接著使用;如果不是宴會,吃飯不過一個肉菜;後宮衣著都洗舊了。天下人紛紛效仿,男子身穿絹布衣服,不著綾綺,衣帶用銅鐵骨角製作,不飾金玉。由此國家財富日益增長,倉庫豐盈。隋文帝即位之初,民戶不滿400萬,到他去世的時候,超過了890萬戶,僅冀州一個州就達到100萬戶。(《資治通鑒》卷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