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不忘亡
西晉時,嵇紹上奏惠帝,說:“生存而不忘敗亡(存不忘亡),是《易經》提出的良好警言。臣希望陛下不要忘記金墉城的圍困,大司馬不要忘記潁上的失敗,大將軍不要忘記黃橋的失敗,那麼禍亂的發端就無從肇始了。”(《資治通鑒》卷84)
居安不思危
西晉惠帝時,齊王司馬囧獨攬朝綱。他大興土木,建造府第;沉湎於宴飲玩樂,不上朝進見,在自己的府第裏接受百官叩拜,用符節發號施令;任用官吏不公正,喜歡用親信辦事。南陽隱士鄭方上書司馬囧,指出他有五大失誤,說:“大王您居安不思危(安不慮危),宴飲玩樂超過限度,此乃失誤一。皇族骨肉之間應當沒有細小的芥蒂,現在卻矛盾重重,此乃失誤二。四方蠻夷不安分,大王您卻認為功成業就,天下太平,不把蠻夷放在心上,此乃失誤三。戰亂過後,百姓貧窮困乏,卻沒有聽說朝廷有過賑濟救援,此乃失誤四。大王您曾與討伐叛臣的各路勤王之師盟誓,承諾大功告成後及時給予獎賞,然而直到今天也未兌現,此乃失誤五。”(《資治通鑒》卷84)
王恭的歎息
東晉安帝時,兗、青二州刺史王恭回來參加孝武帝葬禮,每當談到朝政,便麵色嚴肅,直言不諱。執掌朝政的會稽王司馬道子非常忌憚他。一次退朝後,王恭歎道:“房屋的大梁和椽子雖然是新的,我卻有了國家即將滅亡的歎息!”(《資治通鑒》卷108)
個人安危與國家命運
十六國時,東晉太尉劉裕北伐後秦,大勝。後秦並州牧姚懿打算襲擊後秦都城長安,廢掉國主姚泓,自己當皇帝。為了收買人心,樹立個人恩威,他把糧食發放給黃河以北的夷人和漢人。左常侍張敞、侍郎左雅勸阻他說:“殿下以當今皇帝同母弟弟的身份坐鎮一方,您個人的安危悲喜,與國家是共同的(安危休戚,與國同之)。現在晉軍入侵,四州已經喪失,西邊的強盜不斷騷擾邊境,秦州和涼州傾覆失敗,朝廷的形勢就像是摞起來的雞蛋那樣岌岌可危。糧食,乃是國家的根本,殿下無緣無故地把它散發掉,國家儲備空虛,將來怎麼辦?”姚懿大怒,將他們鞭打至死。(《資治通鑒》卷117)
食人之祿者憂人之憂
南北朝時,北魏設置殷州,任命崔楷為刺史。崔楷上表要求朝廷撥給兵器和糧食,朝廷什麼也沒給。有人勸崔楷留下家眷,單人匹馬前去赴任。崔楷答道:“我聽說拿人家俸祿的人,人家的憂慮就是自己的憂慮(食人之祿者憂人之憂)。如果我獨自前往,那麼將士們有誰還願意堅守心誌呢!”於是便帶著全家去上任。後來敵寇逼近州城,有人勸崔楷把家中幼子送出城躲避,崔楷便在夜間把幼子和一個女兒送了出去,但很快就後悔了,又追了回來。敵寇到了,強弱懸殊,城中又缺少防守抵禦的器具,但將士無不奮勇爭先,都說:“崔公尚且不顧惜家中上百口人的性命,我們又怎能愛惜個人的身體呢!”州城失陷,崔楷殉職。(《資治通鑒》卷151)
不能沒有畏懼
唐朝太宗時,突厥勢力遭受重創,突利可汗請求歸降唐朝。太宗對侍臣說:“突厥強盛時,擁有百萬兵馬,侵淩中原,於是驕橫放縱而失去民心。如今請求歸附,如果不是窮途末路,能這麼做嗎!我聽到這個消息,又高興又畏懼。為什麼呢?突厥的衰敗就是大唐邊境的安寧,所以高興。然而我一旦違背治國之道,那時也會像突厥一樣,能不畏懼嗎!希望你們不惜直言苦諫,來彌補我的不足。”(《資治通鑒》卷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