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勤政(3)(1 / 3)

憂患與國運

東漢末年,魏王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有人向曹丕的母親卞夫人祝賀,建議她賞賜大家。卞夫人說:“魏王隻是因為曹丕年長,才立他為繼承人。我隻是為免去了教導無方的過失而感到慶幸罷了,有什麼理由賞賜別人呢!”曹操聽說後,道:“發怒時臉不變色,高興時不忘節製,是最難做到的。”

曹丕見到議郎辛毗,一下子抱住了他的脖子,說:“辛君,你知道我多麼高興嗎?”辛毗回家,對女兒憲英談起曹丕的表現。憲英歎息著說:“太子,是代替君王主持宗廟和社稷的人。代替君王的人,不可以不憂慮;主持國政的人,不可以不畏懼。太子本來應當憂慮和畏懼,卻反而興高采烈,怎麼能夠長久!魏是不會昌盛的!”(《資治通鑒》卷68)

守成難

三國時,魏國兵分兩路征討蜀國,其中一路由司隸校尉鍾會率領。行前,鍾會去拜訪王戎,問:“您有什麼好主意?”王戎說:“道家有句話:‘為而不恃’,說的是,獲得成功並不難,保持成功卻很難(非成功難,保之難也)。”(《資治通鑒》卷78)

唐朝時,太宗問大臣們:“帝王創業與守成哪個更難?”房玄齡說:“事業草創之初,與群雄並起,通過比拚實力而使他們臣服,創業更難!”魏徵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一個不是從艱難中創業,然而卻在安逸中失去大業,守成更難!”太宗說:“玄齡與我共同奪取天下,百死一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魏徵與我共同安定天下,時常擔心富貴導致驕奢,麻木產生禍亂,所以知道守成更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經成為過去,守成的困難正是我應當與諸公慎重對待的問題(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房玄齡等人行禮說:“陛下的這番話,是四海的福分。”

太宗對大臣們說:“我雖然平定了天下,但守衛它卻很艱難。”魏徵接道:“臣聽說戰勝敵人容易,守衛勝利困難(戰勝易,守勝難)。陛下的這番話,正是宗廟社稷的福分!”(《資治通鑒》卷195)

生於憂患

西晉初期,鎮南大將軍杜預上表請求討伐吳國。表章送到時,晉武帝與張華正在下棋。張華推開棋盤說:“陛下聖明英武,國富兵強;吳主荒淫凶殘,誅殺賢良。現在討伐吳國,可以不用付出過大的代價而一舉成功,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了!”晉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見。仆射山濤退朝回來跟人說:“古人雲,唯有聖人能夠做到內外均無禍患,假如不是聖人,外部安寧了,內部一定出問題(外寧必有內憂)。如今保留吳國作為外部威脅,難道不是好事情嗎!”(《資治通鑒》卷80)

唐朝憲宗時,久旱無雨,憲宗打算通過行善祈雨。翰林學士李絳與白居易進言,認為要想使實惠落實到民眾身上,最好的辦法是減輕他們的租稅。還提出,宮中人員過多,應給與裁減,以節省開支;禁止以橫征暴斂的方式采集貢物;禁止擄掠良民,將他們賣作奴婢。憲宗接受了他們的建議,頒布製書,減輕對囚犯的處罰,免除本年租賦,外放宮中婦女,杜絕進奉,禁止掠賣人口。10天後,天降雨水。李絳上表祝賀,說:“由此可知,事情沒有出現而憂慮,就能夠消除憂慮;事情發生了才憂慮,不能避免禍患的到來。(憂先於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於事。)”(《資治通鑒》卷237)

五代時,後唐皇帝李嗣源與馮道閑聊。馮道說:“臣時常回憶起從前在先帝的幕府任職時候的事。一次奉命出使中山,經過太行山的井陘險要之地,臣擔心胯下的馬匹跌倒,極其小心地抓牢韁繩,幸好沒有出事。後來到了平地,放開韁繩,讓馬匹自己行走,不一會兒就跌倒了。大凡治理天下的道理也跟這差不多。”李嗣源深以為然。(《資治通鑒》卷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