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勤政(2)(1 / 3)

業荒於嬉

唐朝敬宗皇帝即位,每次上朝都很晚。一天,太陽已經很高了,皇帝還未出現,百官在紫宸門外列班等候,年老和有病的臣子幾乎堅持不住。上朝結束後,左拾遺劉棲楚獨自留下,進言說:“陛下您年富力強,即位之初,應當早起晚睡,勤奮治理國事。但您卻喜好音樂女色,太陽很遲了才起身。先帝的棺木還未下葬,治喪的鼓樂不絕於耳。您勤政的名聲尚未彰顯,不孝的惡名卻已傳播。我擔心國運難以長久,請求死在陛下麵前,作為對我這個諫官失職的謝罪。”說罷,用前額叩擊台階,流血不止,聲音大得連宮殿外麵都能聽見。(《資治通鑒》卷243)

唐朝僖宗皇帝喜歡騎馬射箭、舞劍弄槊,還喜歡陰陽算學,對音律、擲色子博彩也非常精到;喜歡蹴鞠、鬥雞,與諸王賭鵝,一隻鵝押50緡錢。尤其善於擊馬球,曾經對陪伴他玩樂的藝人石野豬說:“如果有擊球進士考試的話,我參加,一定拿狀元。”石野豬說:“如果堯、舜做禮部侍郎,陛下恐怕不免要遭到放逐。”(《資治通鑒》卷253)

警枕

五代時,吳越國主錢鏐深得人望。他在軍隊中長大,黑夜從未在床上睡過,實在困了就頭枕圓木,或枕在一個大鈴鐺上,休息一下。睡著後,枕的東西一斜,就醒了,他把這種枕頭叫“警枕”。他還在臥室裏麵放了一個粉盤,有要記的,就寫在粉盤上,一直到老都這樣孜孜不倦。他睡覺很輕,有時正在酣睡,外麵有人來報告,事先安排好侍女振動紙張,就能叫醒他。有時他把銅丸彈到樓牆外麵,用以提醒打更人。有一次他悄悄出去,夜裏敲打北城門,守門官吏不肯開,說:“就是大王來了也不能開門。”結果他從別的城門進去。第二天,他召見北城門守官,賞給他的東西很豐厚。(《資治通鑒》卷270)

小結

古語說“天道酬勤”,說白了,就是老話“人勤地不懶”,告訴我們,勤勉一定帶來收獲,這是顛撲不破的天理。譬如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論對中國人的影響,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他,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中國的一張通用名片,其成就便源自勤。楚國的葉(shè)公曾向子路打聽孔子是怎樣一個人,子路沒能答來。事後孔子說:“女(rǔ)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孔子交代子路應該這樣回答:老師在做人的道路上,用起功來經常忘了吃飯,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以至於連自己的生命走向衰老都沒有察覺到。這是古人。今人也一樣,譬如魯迅,他說自己不是天才,其實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寫作上罷了。這絕非謙虛之詞。人在天分上當然存在著差別,但對事業的影響絕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事實證明,成功者大多不是天資超人,而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工作的人。不怕慢,就怕站,隻要肯付出並且堅持下去,任何一個官員都完全可以交上一份令民眾和上級滿意的答卷。

(二)憂患

要義

勤勉很大程度上來自憂患。憂,憂慮;患,禍患,引申為不好的事情。憂患就是為可能發生的壞事而擔心。正因為心存這樣的意識,人們才不敢懈怠,從而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壞事是客觀存在,你想,或者不想,它就在那裏,不離不去。所以孔子勸人們要早做準備,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人不去做長遠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

憂患意識應該成為治政者的一個職業素養,影響事業的成敗,孟子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這裏的生死不妨理解得寬泛一些,不僅指人也包括事。由此可以這樣解釋:心存憂患的人,事業常青;迷戀安樂的人,事業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