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和政(1)(2 / 3)

敬畏天地

東周靈王的時候,河水泛濫,竟然漫進了王城,威脅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填塞河道,堵住河水。太子名字叫晉,不同意這麼做。他說:“我聽說古代的君主,不鏟除高山,不填平沼澤,不堵塞河流,不掘開湖堤,因為這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是天地的本性。後來出了一個叫共工的統治者,他喪失了理智,竟然想堵塞河道,鏟平高山填埋低穀,結果招致天怒人怨,天災人禍一起發生,共工因此敗亡。到了堯帝的時候,又出了個鯀(gǔn),犯了與共工同樣的錯誤,結果被誅殺。鯀的兒子禹從事物的天性出發,采取疏導的方法,他按照地勢的走向,疏通河道,把水流引入大海。上天讚許他的功績,護佑他得到天下,於是禹建立了夏朝。”停了停,太子晉接著說:“不管他的祖先是有功還是有罪,隻要能夠順應天地本性,就一定能夠興盛,相反則必然衰落。我們周朝掌管天下,大概確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上天才通過河水威脅王宮來警示我們,提醒我們一定要順應天地本性。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檢查自己,而不是堵塞河道,再去做違背天性的事情。”(《國語·卷三·周語下》)

三國時,魏國明帝曹睿打算鏟平洛陽的北芒山頂,在上麵建造觀景台。衛尉辛毗勸道:

“天地的本性,本來就是高高低低,如今卻要反其道而行,已經違背了天理。加上耗費人工, 民眾無力承擔。如果九河漲滿,洪水肆虐,那時丘陵將被夷為平地,我們靠什麼來抵禦災難呢?”明帝這才作罷。(《三國誌·魏書·辛毗傳》)

通達根本道理

儒家學說中有一個說法,叫成人,指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個人,用哲學語言表達,成人是人的根據,或者說是人的理念。

顏回問孔子:“成人的行為是怎樣的?”

孔子說:“成人的行為,出自人的本性真情,與萬事萬物的運行變化相一致,上合乎天道下符合人道,通達天地人間的根本道理,這樣的人可以稱為成人了。”

見顏回有些茫然,孔子解釋道:“所謂成人,從認識上說,就是掌握了天道;從行動上說,就是實踐仁義;從修身上說,就是用禮樂修養自己。”

孔子最後總結道:“成人的行為,始終貫穿仁義禮樂。達到自己的行為與天道合一,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集語·卷三·五性》)

團結就是力量

春秋末期,晉國的趙、魏、韓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晉國,周威烈王分封三家的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國君主,是為趙烈侯、魏文侯、韓景侯。韓國想攻打趙國,派使者到魏國借兵,魏文侯說:“我與趙國是兄弟之邦,不敢從命。”趙國也想攻打韓國,也派使者到魏國借兵,被魏文侯用同樣的話回絕了。雙方使者怒氣衝衝地離去。後來兩國得知魏文侯跟自己講的話與跟對方講的話一樣,都來朝拜魏國。於是魏國開始成為魏、趙、韓三國之首,各諸侯國都不能與之爭雄。(《資治通鑒》卷1)

三國時,吳國鎮軍大將軍陸抗上疏道:“臣聽說德行相等的條件下,人力多的戰勝人力少的;人力相等的條件下,團結的製服不和的(德均則眾者勝寡,力侔則安者製危)。這就是戰國時的六國之所以被秦國吞並,楚漢相爭時的楚軍之所以屈服於漢軍的原因。”(《資治通鑒》卷79)

十六國時,前秦國主苻堅會見群臣,議論道:“我繼承大業已有30年,四方大體平定,隻剩下晉朝所處的東南一隅,還沒有歸附。粗略計算我的兵卒,大約有97萬,我想親自為將,率領他們去討伐晉朝,如何?”尚書左仆射權翼認為不妥,說:“昔日商紂王無道,但微子、箕子、比幹三位仁人在朝為臣,周武王因此收兵返還。如今晉朝雖然衰微弱小,但並沒有大的罪惡而造成離心離德;再者,主事的謝安、桓衝又都是長江一帶的俊傑,君臣和睦,內外同心。以我之見,不可圖謀!”苻堅不聽,大敗於淝水之戰,狼狽而歸。(《資治通鑒》卷104)

唐高宗時,吐蕃與唐朝屢次發生衝突。吐蕃讚普去世,高宗得知消息,命令裴行儉乘機進攻。裴行儉說:“吐蕃宰相欽陵掌權,大臣團結和睦,不能打這個主意(大臣輯睦,未可圖也)。”於是沒有行動。(《資治通鑒》卷202)

將相和,天下安

劉邦去世後,呂氏家族依靠呂後的勢力掌握朝廷大權。丞相陳平深感憂慮,擔心往後控製不了局麵,災禍會波及自己身上,便閉門不出,思謀對計。陸賈來看望陳平,陳平向他討教計策。陸賈說:“天下安定,人們注意的是宰相;天下危急,人們注意的是將領。將相和諧,士人就會順從歸附,屆時天下即使出現變故,權力也不會敗亂。國家的安危就掌握在丞相您和太尉周勃將軍二人手中。”陸賈建議陳平與周勃溝通。陳平接受了這一建議,拿出500金為周勃做壽禮,並準備了豐盛的酒席宴請他。周勃也用同等厚禮來回敬陳平。將相二人的交情日益深厚,為後來平息諸呂、安定劉氏天下奠定了基礎。(《資治通鑒》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