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和政(1)(1 / 3)

和政,簡要地說,就是和諧政治,安定、團結、和睦、協調、融洽都是它的追求。和諧是仁愛的一種表達和發揮,朱熹說“仁是和底(的)意”(《朱子性理語類·卷第六》),指出和的本質是仁愛。仁愛一定導致和諧,正如愛一個人就會跟他和睦相處一樣,關愛民眾就會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和是全方位的,為政者與民眾、人與人、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文化與文化、人與自然,等等,都要和諧。

儒家經典《中庸》第一章中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是萬事萬物普遍遵循的規律。治政也不例外,以和政為規則。

和政的內容很豐富,這裏著重談兩個方麵,一個是貴和,側重於對內;一個是和平,側重於對外。

(一)貴和

要義

貴和一詞來自《論語》中的那句名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禮的運用,以形成和諧最為可貴。從前君主的治政之道,以這一條最英明,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都貫徹這一理念。

古人之所以看重和,有其深厚的哲學背景。古人觀念中,萬物的產生是和的結果。大致過程是這樣的,先有元氣,然後分化出陰陽二氣,它們相衝撞而形成和氣,和氣也叫精氣,精氣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這才有了我們麵前的這個世界。和具有“生”的意義,主導著事物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一種活力,用時下流行的話說,是正能量。這種觀念用在治政上就是,和諧是政治的生命。

和諧是一種關係,可以概括為三個層麵,即與自然和,與理和,與人和。理,天理,道理;也就是規則、原則、價值;人們常說的符合遊戲規則就屬於與理和,這樣的行為叫合理。

古人貴和,但特別強調這種和是存在著差異的和,甚至認為差別是和諧的前提和條件。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協調差異而不強求一致,小人強求一致而不允許差異。二者有原則區別,不容混淆。

故事

和的真諦

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擔任周王朝的司徒,主管天下教化。他向史官伯陽谘詢周朝的命運,問:“周朝將要衰敗了嗎?”

伯陽點點頭,說:“是的,已經進入衰敗了。如今的周王不喜歡光明正大的忠臣,一味接近陰險邪惡的奸臣,他拋棄了和諧,而一味地追求相同。”

姬友問:“和諧與相同不一樣嗎?”

“不一樣。”伯陽答。“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調和叫和諧,性質一樣的事物之間的互相結合叫相同。相互協調才能生養萬物,互相一樣則不能促進事物發展。耳旁隻有一種聲音就沒有什麼可聽的,眼前隻有一種顏色就沒有什麼可看的,食物隻有一種味道就沒有什麼可品嚐的,事物隻有一個種類就沒有什麼可比較的。現在的周王拋棄和諧法則,一味追求相同,這樣下去,周朝能不衰亡嗎?”

姬友聽了伯陽的話,設法離開周朝,在自己的封地建立鄭國,是為鄭桓公。(《國語·卷十六·鄭語》)

分擔壓力

春秋時期,晉國與齊國交戰,雙方大軍在齊國的靡笄(jī)山(今濟南市千佛山)一帶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擔任晉軍中軍主帥的是郤(xì)克(郤獻子),韓厥(韓獻子)任司馬,執掌軍法。仗還沒打起來,有人觸犯了軍紀,被韓厥判處死刑,立即處決。郤克不同意,駕車急馳趕來營救,不想還是遲了一步,那個人已經被韓厥砍掉了腦袋。

郤克歎了口氣,請韓厥把那個人的屍首拿到軍前示眾。車夫問他:“這個人不是您要救的嗎?”

郤克說:“不錯,但是我怎麼可以不分擔韓將軍因殺錯人而帶來的怨恨和流言呢?”(《國語·卷十一·晉語五》)

君子比而不別

叔向看見司馬侯的兒子,不由想起了他的父親,悲從中來,撫摸著他的脊背哭泣著說:“自打他父親死後,我就再也找不到可以共同侍奉國君的人了!從前他父親在前麵倡導,我在後麵響應;我在前麵開頭,他父親在後麵完成。我們倆聯手,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一個叫籍偃的人正好在旁邊,問:“怎麼,君子也有同黨嗎?”叔向是聞名諸侯的晉國賢大夫,一向被視為君子。

叔向正色道:“君子隻講團結,不結為同黨。(君子比而不別。)”

“團結與結黨有什麼區別嗎?”籍偃問。

“區別很大。”叔向答道。“以道義為準則合作共事,為國家出力,這叫團結;互相援助以加強自己的力量,為自己謀利而把國家拋在一邊,這叫結黨。”(《國語·卷十四·晉語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