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和政(4)(3 / 3)

綏之以德

唐太宗問大臣們:“自古以來帝王雖然能夠平定中原,卻不能製服戎、狄。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取得的成果卻超過了他們,你們說說其中的原因。”大家歌功頌德,沒有說出什麼。太宗講了五條原因,其中一條是:“從前的帝王都尊貴中原人,鄙視夷人和狄人,唯獨我愛護他們像愛護中原人一樣,所以他們各個族群、部落依賴我如同父母。”

太宗的對外政策收到了很好效果,四麵八方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的君主和首領都爭先恐後派使者進貢朝見,路上連綿不絕。每年正月初一,朝賀的人常常是成百上千。在召見各國使者的朝會上,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漢武帝窮兵黷武30多年,造成中原疲憊凋敝,收獲卻寥寥無幾;怎麼能跟今日以德服遠(綏之以德)、使不毛之地都成為大唐編戶的局麵相比!”(《資治通鑒》卷198)

忘戰必危

五代時,南唐臣服後周,南唐國主李璟派禮部侍郎鍾謨前往後周朝貢。

周世宗問:“江南還在操練軍隊、進行戰備嗎?”

鍾謨回答:“我國已然臣事天朝,不敢再這樣了。”

世宗說:“不對。昔日是仇敵,今日成一家,我朝同貴國的名分已經確定,我擔保不會出現變故。然而世事難料,至於後世,更不可知曉。回去對你家君主說,可以趁著我在的時候加固城郭,修繕武器,據守要塞,多為子孫後代著想。”

鍾謨將世宗的話稟告李璟。於是南唐修建金陵(南京)城牆,各地凡是破損城牆都進行了整治,守衛士兵也補充增加了不少。(《資治通鑒》卷294)

劉向編撰的《說苑》中有一篇文章,內容是這樣的:《司馬法》說:“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安寧,忘記戰備一定危險。”(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易經》也說:“君子應該修整武器,以防備不測。”可見武力是不可以隨意使用的,隨意使用便失去了威力;兵備是不可以荒廢的,荒廢了便會招致敵寇。從前吳王夫差由於好戰而導致滅亡,徐國的偃王由於荒疏武備也遭到滅亡。所以聖明君王治國,官員不隨意動用武力,百姓不荒廢武備。《易經》這樣說:“生存的時候不忘記危亡。”(存不忘亡。)做到這一點,就可以使自身安全

並且保住國家。(《說苑·卷十五·指武》)

小結

中國曆朝曆代都堅持和平,和平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心理意識,不隻是國家關係,也是一種處世態度,如今人們常說的“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就是這一態度的通俗表達。它要求人們,任何情況下都不去主動挑起爭端,如果有人非要找麻煩,我們絕不退縮,必迎難而上,給予回應。怎樣才能不怕事?光有膽量不行,兩手空空隻能助長對方氣焰,必須有實力,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可以製止對方在錯誤的道路上滑得更遠。

和平對於今天的中國具有特殊意義。中國走的是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這既是根據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選擇,因為中國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也符合各國的利益,因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將給其他國家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共贏的發展,是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力量。和平從來都是雙方的事情,光有我們一方的和平,對方卻不要和平,那麼我們想和平也和平不了。這種情況下,我們越是堅決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與核心利益,和平被破壞的可能性也就越小。這就是和平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