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再提用兵之事。(《資治通鑒》卷44)
戰爭不是根本利益所在
東漢順帝時,發生與匈奴的邊境衝突。大將軍梁商上書說:“匈奴背叛,自知罪大惡極。連走投無路的鳥獸都知道求生,何況更加繁盛的人類呢,匈奴是不可能消滅殆盡的。如今對匈奴作戰,糧秣運轉日益增加,三軍疲勞困苦,耗盡國內人力物力而用於對外,不是中國的利益之所在(虛內給外,非中國之利)。應當命令度遼將軍馬續采用挖深溝、築高壘的辦法,以恩德和信義招撫匈奴歸降,公布懸賞,明確期限,如此匈奴便可歸服,國家便可安全。”順帝同意了。梁商又給馬續等人發送文書,說:“中國境內安寧,忘掉戰爭的日子已經很久了。騎馬夜襲,交鋒射箭,決勝於一時,乃是戎狄的長處,中國的短處;使用強弩憑借城牆,依靠堅固的營壘防守,將敵人拖垮,乃是中國的長處,戎狄的短處。務必首先發揮我們的長處,靜觀待變,設立獎賞,啟發匈奴人的反悔之心,千萬不要因為貪圖小功而擾亂大方向。”不久,匈奴右賢王部下
13000人投降馬續。(《資治通鑒》卷52)
親仁善鄰
十六國時,段遼多次與前燕的慕容皝互相攻擊。陽裕勸段遼道:“以親近、仁厚、友善的態度對待鄰人,是國家之寶。(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何況慕容氏與我們世代通婚,有甥舅關係,
慕容皝又德才兼備,我們卻與他結怨,沒有一個月不打仗,弄得百姓凋敝,獲取的利益彌補不了遭到的傷害,臣擔心國家的憂慮就此開始了。希望雙方都能追悔以往的過失,和好如初,以使國
家安定,百姓休息。”(《資治通鑒》卷95)
唐初,太宗李世民在漢代未央宮舊址侍奉太上皇李淵飲宴。李淵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吟詩,隨後笑著說:“胡人、越人成為一家人,這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事情!”(《資治通鑒》卷194)
林邑國向唐朝進獻火珠,有關部門認為其所上表章的文辭桀驁不馴,請求出兵討伐。太宗說:“尚武好戰者自取滅亡,隋煬帝、頡利可汗的例子就在眼前。打敗一個小國並不能表明勇武,更何況不一定保證取勝。遣詞造句的事情,何必去計較。”(《資治通鑒》卷193)
唐高宗時,百濟國派使者進獻貢品。高宗告誡來使:百濟國與新羅國、高麗國之間不要進行戰爭,如果不聽,我大唐將征發
大軍討伐你們。(《資治通鑒》卷199)
唐朝武宗時,天德軍節度使田牟等人想攻擊回鶻以撈取功名,奏稱回鶻國的叛將沒斯等人侵逼天德邊塞。武宗命百官商議。大家都認為應當批準田牟的請求,出兵驅逐回鶻。武宗又詢問宰相們。李德裕認為:“走投無路的鳥撞入人的懷裏,尚且應當救他的命(窮鳥入懷,猶當活之),何況回鶻曾經幫助國家平定安史之亂,屢建大功。如今回鶻被鄰國擊破,部落離散,窮途末路,無所歸依,遠來投靠天子,於邊塞秋毫無犯,為什麼要乘他們無路可走而進行攻擊呢!這時應當派遣使者前去鎮撫,運送糧食賑濟他們,這也就是當年漢宣帝之所以能夠征服匈奴呼韓邪單於的方略。”
武宗接受了李德裕的意見,沒有出兵。(《資治通鑒》卷246)
以戰促和
唐朝初年,邊界戰事不休。高祖問群臣:“突厥入侵,但又來求和,和與戰哪個更有利?”太常卿鄭元 (shú)說:“交戰會加深仇怨,不如講和有利。”中書令封德彝認為:“突厥仗著兵力眾多,輕視大唐王朝,如果不戰而和,是向他們顯示軟弱,明年還會重來。以臣的愚見不如出兵給予打擊,取勝以後再講和,這樣就恩威並重了。”高祖聽從了封德彝的意見。(《資治通鑒》卷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