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利用(1)(2 / 3)

國君不聽。過了一會兒,赤章蔓枝又提起這件事。

國君不耐煩了,說:“大國主動跟你示好,你卻拒絕人家,太不吉祥了。你不要說了。”

赤章蔓枝說:“當臣子的不忠誠是罪過,而忠誠卻不被信任,就可以脫身離去。”於是便砍去車軸長出來的兩端,通過狹窄的道路,逃往衛國。

他到了衛國的第7天頭上,仇繇國就被智伯瑤滅掉了。(《呂氏春秋·權勳》)

被貪婪吞噬的智氏

春秋末期,晉國由六家卿大夫當家,他們分別是智氏、趙氏、韓氏、魏氏、中行氏和範氏。智氏的智伯瑤率領趙、魏、韓三家滅掉了中行氏和範氏,晉國終於安定了幾年。但智伯瑤不甘寂寞,憑著自己強大的實力,派人向韓氏索要土地。

韓氏主政的韓康子當然不願意平白無故地把自己的土地送給別人。家臣段規勸道:“智伯瑤貪婪傲慢並且剛愎自用,不答應他的要求,他會出兵攻打我們。您給他土地,他嚐到了甜頭,就會向其他幾家索要土地。如果有人不答應,他一定率兵征討,那時我們就可以靜觀事態的發展而采取對韓氏最有利的措施。”

韓康子聽從了段規的意見,送給智氏一個擁有萬戶人口的縣。果然,智伯瑤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宣子也不想給。家臣趙葭說:“智氏向韓氏索要土地,韓氏答應了。如果我們不答應,就是向智氏示威,一定會激怒智伯瑤,他肯定跟我們動武。不如把土地給他。”魏宣子同意了,也送給智氏一個擁有萬戶人口的縣。

智伯瑤得手後,又向趙氏索要土地,而且點名要蔡和皋狼這兩個地方。趙氏當家人趙襄子不答應。智伯瑤便邀請韓、魏兩家一起討伐趙襄子,商定平分趙氏土地。趙襄子退守晉陽城,憑著民眾的支持,苦苦支撐了三年。然後與韓、魏兩家聯絡,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了他們,三家裏應外合,大敗智氏軍隊,活捉了智伯瑤。之後,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奠定了三家分晉的格局。(《韓非子·十過》)

600和6

戰國時期,張儀代表秦王去見楚國君主楚懷王,提出隻要楚國與齊國斷交,他就勸說秦王割讓給楚國600裏土地。

楚懷王一口答應下來,然後興奮地對群臣宣布,他已經得到了秦國600裏土地。大家紛紛上前祝賀,唯有客卿陳軫不道喜。懷王問他:“我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600裏土地,這樣的好事百年不遇,你為什麼不祝賀?”

陳軫說:“我認為大王不僅得不到600裏土地,而且還會招來災禍,所以不敢道喜。”

“這話怎麼說?”懷王的臉沉了下來,不高興地問。

“秦王為什麼看重大王您?因為您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的盟國。要是您跟齊國解除聯盟,楚國就落了單,秦國還能看重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嗎?”陳軫問。

見楚王沒有反應,陳軫又說:“如果先讓秦國交出土地,楚國再與齊國斷交,秦國肯定不會同意;而現在卻是楚國先與齊國斷交,然後秦國再割讓土地,這一定是張儀設下的騙局。一旦大王發現這個騙局,定然發怒,這樣就會惹出秦國的禍患,而齊國也已經由朋友變成了敵人,會趁機動武,如此一來,楚國就陷入了兩麵受敵的境地。”

懷王根本聽不進去。

就這樣,楚國與齊國斷絕了邦交,之後派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稱病不見。懷王說:“難道張儀不相信我與齊國絕交了嗎?”為了進一步表示自己的誠意,竟然派一個死士到齊國去當麵辱罵齊王。

張儀確認齊、楚兩國斷交後,才出來接見使者,說贈送的土地已經準備出來了,總共方圓6裏。使者驚訝地問,不是600裏嗎?張儀說他不過是一個臣子,怎麼敢答應600裏的土地?

懷王大怒,不聽陳軫勸阻,發兵攻打秦國。秦、齊、韓三國組成聯軍,大敗楚軍。(《戰國策·秦二》)

長平之戰的起因

上黨地區本來是韓國的。秦國進攻上黨,韓國無力抵禦,上黨郡守馮亭派人去見趙國君主趙孝成王,說:“韓國打算把上黨讓給秦國,但百姓都不願意,他們希望歸附趙國。上黨有城邑17座,請大王認真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