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幾篇鼓吹讀書的小文,有朋友說,人生苦短,還是抓緊時間寫點有分量的東西吧。寫那些“豆腐塊”有啥用!可我不以為然,還是一意孤行。
其實讀書的意義已被無數的先人說過了無數遍,老祖宗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西方哲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最近偶然在《讀者》上讀到一篇關於讀書的文章,讓我對讀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作者是個叫羅伯特·瓦爾澤的瑞士人,他是與捷克的卡夫卡齊名的作家,他的見解很樸實也很真誠:
“我一讀起書來,就覺得自己是個內心平靜、和藹可親的人,也就不再去做蠢事了。可以說,勤奮讀書者就是一群內心喜悅的人。既不需要打擾別人,也不會給人帶來痛楚,他們可以獲得一種高尚、深刻而又持久的享受。這難道還不夠出色嗎?當然夠了!讀書之人絕不會心生邪念。一段引人入勝、與人消遣的文字讓人暫且忘卻了我們人類的卑劣,忘卻了我們喜歡無事生非,攪得彼此都不得安寧。”
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革和發展的社會,物欲膨脹、人心糾結、是非不斷。幾乎每個人都在昂奮、焦躁和苦惱之中。而隻有讀書,才能讓我們心緒寧靜下來,抑製狂動的欲念,收起過度的憤怒,迷醉於書的芬芳,潛心於如夢的意境之中。這是精神的解脫、思想的升華,這是生活方式的一種積極的轉變,我們何樂而不為呢!讀書就是一種精神旅遊,當你厭倦了眼前無聊的生活,你就走出去,一本書就是一個新世界,你會看到別樣的風景,山水旖旎,氣象怡人,讓你神馳心往。在物質世界緊仄的時候,我們可以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開闊一些。讀書當然是開闊精神世界簡單易行的辦法了。
最近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蔣建國的一篇文章《築牢人民心中的長城》。他在文章中說,當年康熙站在長城上說,秦朝築長城以來,曆朝不斷修理加固,但擋不住大兵長驅直入,“可見,守國之道,唯在修德安民”。這位官員又說:“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築牢人民心中的長城,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如果不能做得更多,至少要擔負起一個最必須、最簡單、最容易的責任,那就是拿起書本,陪著孩子、領著家人、帶動他人,一起讀書吧!”
把引導全民讀書上升到維護民族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來認識,讓我們這些以寫書為職業的人,深感肩上的擔子很重。在北京參加全國第八屆作代會的作家們既興奮又憂慮,興奮的是我們趕上了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機會,可以大顯身手了;憂慮的是大眾對高雅藝術和嚴肅文學的疏遠和隔膜。有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農村人均藏書隻有0.1冊;城市實體書店正在一家接一家地倒閉;文學著作的發行量讓作家難堪;低穀的文化卻有著越來越大的市場。對這樣的喜憂參半的現狀,作家們一方麵表達了要寫出更多體現核心價值體係又讓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的積極態度,一方麵希望國家對文學出版和銷售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植。
在會議的間歇中,我跑到王府井書店和西單的圖書城閑逛,這是一個慣例,每次到北京都是如此。初冬的京城寒風凜冽,真有一股刺骨之寒。可書城裏溫暖如春,人群熙攘。一進大廳就被一股書香和汗臭混雜的味道熏染,卻感到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滾動的扶梯上湧動著人流,如林的書架間遊動著看書選書的擦肩接踵的人群。這裏的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都是文化的信徒、書籍的“粉絲”。我看到在過廊處或角落裏,許多人席地而坐,更多的是年輕人,他們可能不是來買書的,而是來看書的。我發現多數是學生,其中也有衣衫不整者,甚至有汙頭垢麵者,他們也許是打工者,也許是流浪者,他們在這裏找到了溫暖、找到了慰藉。我觀察,他們有人看得很專注,有人還用筆記著什麼,有人捧著書睡著了。或許他們從勞累的崗位上剛下工,或許他們在風寒中奔波了許久,在這難得的溫暖中他們睡著了,那夢境一定是美好的,一定“忘卻了我們人類的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