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章 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本領(3 / 3)

不亂扔垃圾,似乎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對於孩子們,這就是大事。

培養孩子學有所長的三點體會

如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是人們積極探索的問題,有意識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是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需要。從眼前來看,現在家庭孩子少,尤其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的生活空間小,交往範圍窄,在家缺少同齡人相處,深感寂寞孤單。如果讓孩子學習某方麵知識技能,孩子就會專注於那些活動,從中得到樂趣,豐富生活。

近幾年來,就如何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我總結了三點體會:

一、切忌人雲亦雲

在大多數的家長中,普遍存在著隨大流的思想,不管孩子同意與否,喜歡不喜歡,見別人給孩子報這個培訓班,那個培訓班,自己也跟著報什麼班,仿佛自己不報個什麼班,總覺得怕別人說自己孩子傻什麼的。結果形成了包辦代替,甚至互相攀比,個別人一下子給孩子報兩個班。孩子的學習成了父母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為了孩子的學習,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學習和提高,回想起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在這樣的報名熱潮中,我也給孩子盲目地報了電子琴學習班。剛開始一段時間,孩子對音樂很有興趣,也頗覺新鮮,學習也挺認真的,接受能力較強,學習期間經常給同伴做示範和表演,很受教師的讚揚。但練琴是十分枯燥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是我們的方法不得當的緣故或其它方麵的原因,單調的音階練習對她失去了吸引力。不管我們怎麼說,怎麼教育,她隻是完成教師的作業,此外一遍也不多練。看到這種情況,我們沒有再難為孩子,隻好讓她放棄跟班學習。因此,我認為,在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時,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尊重孩子的意見,尤其是避免趕時髦或一時衝動。更重要的是要考慮當地的師資情況以及家庭經濟情況。否則,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二、切忌急於求成

為孩子選定目標後,應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循序漸進,初始不要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要順其自然,不必過分強調其刻苦,而應當強調其對學習的興趣。因為孩子有了興趣,自然會勤奮起來,反之,就會收效甚微,勞而無功。作為家長,要懂得孩子學習技能的部分知識,以便於指導孩子的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會高漲起來,興趣也能相對穩定持久下去,學習效果就會更好。如果家長一味逼孩子刻苦用功,有意增加這方麵的學習時間,那麼,孩子會產生壓抑感和抵觸情緒。我的孩子剛開始學琴時,成績是比較好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高於別的孩子我心裏非常高興,心想照這樣下去,自己的孩子掌握這方麵的專長沒有什麼問題。為了孩子在這方麵有所成就,我又到書店買了不少音樂方麵的書籍和錄像帶,還經常給孩子加任務或延長時間。為了孩子有長足的進步,練琴時,我們總是在旁邊“監督”,不時指責這兒不行,那兒錯了,有時急了還打罵孩子。由於我們簡單粗暴的教學方法,孩子對琴產生了厭惡心理,不僅練琴走神,有時還對我們發脾氣,學習興趣越來越低。由此看到,急於求成隻能事與願違。失敗教訓了我,也使我清醒了許多。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麵去努力:一是讓孩子出於興趣隨便玩玩,並從中引導,逐漸自覺地喜歡上自己所學知識;二是堅定信心,努力學習,不斷積累知識,提高水平,這期間家長應給予鼓勵和表揚;三是走向“自由”階段,讓其有機會充分的發揮,在不影響其它課程的情況下,可以向其所好傾斜。

三、創造和諧的生活空間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成長,社會環境起決定作用。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一種“建築論”,即認為人的發展、智慧的發展,是靠他自己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慢慢建築起來的。家庭是人出生後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教育的好壞,不僅影響孩子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可能性,甚至會決定孩子的一生。所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是教育子女的先決條件,是孩子成長的積極動力因素。

興趣這東西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經過後天培養慢慢形成的。好奇貪玩是孩子的共性,作為家長要善於利於這一特點。按照孩子的需求,盡力提供開放的環境和素材,同時學會傾聽,學會讚揚,鼓勵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豐富的想象,孩子就會有成就感,會更自信,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經過長時間的冷處理和感情交流,我和孩子又有了“共同語言”,她願意傾聽我的教誨。放學後,在完成家庭作業後,自己會主動去練琴10分鍾到20分鍾,並且非常投入。當自己某一音符沒彈好時,她會不厭其煩地練好幾遍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看到孩子有這樣的學習態度,空洞的說教也就沒有了。說實在的,雖然孩子沒有取得什麼“證”和什麼“獎”,但我想隻要長期堅持練下去,就會對她人生和學業產生很大幫助。

總之,當孩子有了健康的身心,有了良好的習慣,加上廣泛的興趣,孩子就有了成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