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介紹的內容是指苗醫所創製的或以苗醫為主,在臨床上長期習用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療方法。
這些方法大都與苗族的曆史、文化、思想觀念、民族傳統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而且大都簡便、實用,療效確切而沿用至今。在民間往往是一個苗醫隻精通一種或幾種方法,並能憑此為醫,甚至遊走四方憑技取酬,造福患者。
其中的許多方法因為離奇、古怪,非一般傳統醫藥體係中所見,而被視為“詭異”、“秘術”、“奇法”等,當進一步了解之後便會感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認識到其“法”雖在預料之外,而其“效”又在情理之中。對這些方法進行科學的研究和驗證,不僅對弘揚和發展苗醫治療學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豐富和充實我國傳統醫療方法寶庫也具有重要價值。
弩藥針法
方法簡述:
弩藥針法是苗醫針類療法中使用麵極廣的一種治療方法。本法源於古代苗人獵殺大型野獸時,在弓弩上蘸取適量特殊配製的劇毒藥物以起到見血封喉快速獵殺效果。後來發現小劑量使用有良好的祛風止痛作用,經過反複實踐進行減毒,改進工藝,用於治療人體疾病,能起到以毒攻毒之效,對一些慢性頑固性疾病,采用此法屢獲良效。因其製作簡單、操作方便、療效顯著而沿用至今。
本法特別在我國西部苗族中應用甚廣,很多苗醫憑此絕技揚名。例如貴州關嶺、鎮寧、畢節一帶的許多苗醫懷此技走遍大江南北,成為“空手而出,滿載而歸”的特殊醫藥人群。為了減輕藥物毒性,一些地區的苗醫在藥物中加入蜂蜜,稱之為“糖藥針”。
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於2007年成立了苗醫專科,弩藥針法被作為主要醫療手段之一在臨床上推廣使用。此法在治療腰腿疼、風濕病、三叉神經痛、頸椎病等許多疾病上取得良好效果,頗受廣大患者的歡迎。主動要求用本法治病的人越來越多,顯現了苗醫特色療法突出的臨床活力。
治病原理:
自古以來苗醫以擅長用毒而著稱。毒藥往往具有偏性重、藥效強的特點,運用得當多能達到療頑疾、起沉屙的特殊療效。弩藥針療法是在苗醫攻毒療法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一種利用毒劇藥物作用強、見效快的特點,通過“以毒攻毒”的方式而達到治療頑疾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是通過對聚集於人體之毒進行強烈的攻擊和對筋脈、肌肉、關節的刺激達到治療局部或全身疾病的作用。經我們的藥效學實驗證明,弩藥針療法和弩藥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抑製致炎因子的表達、防止佐劑性關節炎對骨膜的損害等作用,而用弩藥針療法的效果強於單用弩藥外搽,可見其方法能經久不衰自有其道理。
使用適當的針具並且配上特定的弩藥液在選定部位進行針刺,並配合罐療和塗藥,成為一種特殊的外治複合療法。本法在攻毒的同時還有拔毒、排毒的作用,通過祛除毒素、刺激筋脈以及促進人體生靈能的護衛性和營繕性的發揮,而達到治療相應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使用器具
1.針具:取縫衣針1枚,竹筷1支,折成長15厘米左右,棉線一根。將竹筷的一端從中央劈開,長2~3厘米,將縫衣針尾插進劈開的竹筷中,留露針尖長2~3毫米,然後用棉線將劈開的竹筷端紮緊即可。現亦可用市售梅花針代之。
2.弩藥:根據特定配方製成的弩藥液(傳承不同配方各異)。一般為酒劑。
3.火罐:根據部位選用適宜的火罐數個,自製或購買均可。
4.酒精棉球適量。
操作過程選穴一般為阿是穴,外搽弩藥液,取弩藥針蘸少許弩藥液,點刺患者皮膚,約10針,圍成一個小圓圈,再取竹罐1個,點燃酒精棉球,在竹罐中迅速繞一圈,將竹罐快速吸附在點刺的皮膚上,留10~15分鍾,然後取下竹罐,將皮膚上拔出的汙血擦淨,再塗搽弩藥液即可。用罐和紮針量以患部大小而定,並選擇穴位交替進行。
主治疾病:
本法適用於各種傳統的風類疾病,如半邊風、順筋風、冷肉風、濕熱風、麻木風等多種慢性頑固性疾病,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腰椎病、頸椎病、肩周炎等等。
注意事項:
1.一定要掌握好深度和時間,對於年老體弱者和重要穴位要慎用。
2.對於弩藥針要掌握好弩藥的毒性,以防中毒。
3.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4.嚴格掌握適應證。
5.小兒慎用。
6.治療部位注意交替進行,為治療部位留下恢複的時間。
相關介紹:
1.弩藥的製作弩藥針療法的關鍵是弩藥液的配製,由於傳承的不同和各自的不斷改進,各地使用的弩藥液配方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利用有毒藥物的強勁功能以達到療頑疾、起沉屙的目的。下麵介紹兩種弩藥處方和製作方法。
實例一
處方:三分三、川烏、草烏、獨釘子、小霸王、土牛膝、雪上一枝蒿、紅花蛇等12味藥物各500克,蜂毒、麝香適量。
製法:取除蜂毒、麝香以外,將方中諸藥搗絨。置於一罐中,加水將藥淹沒,液麵高出藥物5厘米左右,攪拌半小時後傾出混懸液,靜置待其完全沉澱後用細布過濾,濾取的藥物細粉置一罐中加酒淹沒,日曬夜露49天,在此過程中酒幹後就加酒,蜂毒、麝香於後期加酒時加入,直至形成很濃的黑色藥膏,收存於竹筒中,用時加酒適量稀釋便可。
實例二
用川烏、草烏、南星、一枝蒿、半夏、半截爛、斷腸草等30多種鮮藥汁,將藥置放於陰涼通風處,濃縮成膏狀,然後收存於瓷瓶內備用。用時以竹簽挑出黃豆大小的藥膏,用500毫升酒或冷開水稀釋,並加入適量的虎尿、蜂毒,然後用做好的針具蘸藥水刺患處,視患處大小而定針刺的次數。
2.現代研究
由於弩藥針療法的應用比較普遍,而且療效好,我們協助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建立起了苗醫專科門診,以弩藥針療法等苗族傳統治療方法服務患者。臨床結果表明,弩藥針療法對腰腿痛、頸椎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要求用該法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應接不暇。
筆者的一位研究生便以此為學位專題,對弩藥針的毒性、藥效及臨床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弩藥液的中毒劑量是臨床用量的300多倍,有很高的安全性;藥效學實驗證明,弩藥針療法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抑製致炎因子的表達、防止佐劑性關節炎對骨膜的損害等作用;臨床探索性研究表明弩藥針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有明顯的療效。
硫黃針法
方法簡述:
硫黃針療法也是苗族民間常用的針療方法之一,在我國西部苗醫中有較多使用,治療風濕疼痛,特別是冷毒、濕毒為主的冷骨風、麻木風等有較好療效。因其簡單、經濟、方便而醫者樂用,患者喜愛。
治病原理:
硫黃針療法是使用適當的針具並且配上硫黃在選定部位進行針刺,通過針的刺激和硫黃的溫熱作用以刺激四大筋脈,排除毒素,促進人體生靈能的護衛性和營繕性的發揮,進而祛除冷毒、濕毒、風毒而達到治療相應疾病的目的。硫黃性熱,走裏關,長於治風毒,逐冷毒,其熔融狀態藥性更強且能融合其他藥物。
操作方法:
器具準備:取縫衣針1枚,將針尾插入筷子頭內,僅留出長1.5毫米左右的針尖紮緊備用。取硫黃適量,放在一粗瓷碗內燃燒,待其熔融即可(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加入一些其他藥物)。
操作:先在患部用白酒或酒精消毒,然後用針尖蘸熔融狀態的熱硫黃點刺患處或選定的穴位,所選取穴位一般多取阿是穴,視患處大小點刺數針至數十針不等,治療後消毒即可。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
主治疾病:
主要用於治療偏癱、風濕麻木、關節疼痛、外傷腫痛等偏於冷毒、濕毒所致的各種關節疼痛。
注意事項:
1.掌握好深度和時間,對於年老體弱者和重要穴位要慎用。
2.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3.在皮膚疾患處不宜用此法。
4.嚴格掌握適應證。
相關介紹:
硫黃一藥被人們認識並用於臨床治療疾病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但一般都認為有毒,故內服者少外用者多,用於內科疾病者少用於外科疾病者多。硫黃屬熱性,入冷經,將其燒熔後趁熱使用是本法充分發揮其祛逐冷毒療效的特點。
據記載(《第三屆全國民族民間醫藥學術交流會論文集》P152),老苗醫劉知能曾用硫黃針散刺結合火罐拔毒及苗藥過河香外敷,治愈苗鄉談虎色變的飛疔(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皮膚炭疽)數例,該病即使是在今天也是相當危急之病。
捏筋法
方法簡述:
捏筋法從本質上講是屬於推拿和按摩的範疇,隻是由於苗醫對捏筋自有心得,手法特別,且可單獨用於治療不少疾病,故列為一法。醫生運用雙手對患者的特定部位的大筋和筋膜進行捏拿,重在一些有麻脹感的特殊部位進行,故又稱為“捏麻筋”。本法對於一些疾病確有迅速緩解的效果。
治病原理:
苗醫所說的“筋”具有行惠氣、傳信息、連接機體、承受拉力等多方麵的功能,因此整個筋的體係生靈能豐富而極具靈感性。在筋的突出部位進行較強的刺激便可調動其靈感性產生靈動效應,使人體的生靈能迅速發揮護衛性和排異性功能,達到進氣排毒的作用。
操作方法:
捏筋法包括捏推法和捏掐法兩類。
1.捏推法
捏推法是醫生用雙手手指提捏筋膜、皮肉向前推動。
其手法又分為兩種:一是醫生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指前按,拇、食、中3個指指端夾住皮肉筋膜,同時提拿,雙手交替移動,向前推進;二是醫生食指屈曲,以食指中節橈側緣頂住皮膚,拇指端前按,拇、食指夾住皮肉筋膜,並用力提拿,雙手交替向前推進。
捏推法主要用於脊背部,上至肩頸,下齊尾骶部,自下而上,捏推脊柱兩側的皮肉,故又稱之“捏脊法”或“翻皮筋”。一般說來,熱病者,自上而下捏推;冷病者,自下而上捏推。可一邊捏推,一邊上提抖動,也可捏推到終點時,再上提抖動。反複操作3~5分鍾。一般不宜同時來回上下捏推。捏推後,病人有一種輕鬆舒適感覺,病情即漸好轉,必要時,可配合彈筋、掐筋等法,交替使用。
2.捏掐法
捏掐法是醫生用拇指和其餘四指(或食指、或中指、或四指)掌麵,夾住病人各部位突出的大筋,一鬆一緊地夾持,似如彈筋之法,但無提彈動作,使病人有明顯的酸、麻、脹感。捏掐法主要用於捏頸部大筋、腋前筋、腋後筋、上臂筋、虎口筋(合穀)等處。
主治疾病:
捏推法主要用於風濕性腰背痛、勞傷、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打嗝、腹脹、腸鳴、消化不良、小兒腹瀉、幹瘦病等多種疾病的治療,尤其對消化不良、腹脹、惡心、全身不適等有立竿見影之效。
捏掐法所捏各處大筋都有其所主的疾病,具體如下:
1.捏頸肩筋:此法是醫生用兩手捏按患者左右兩側的頸項筋和兩肩筋。自上而下捏揉,從頸後風池穴處捏揉到兩肩部。操作宜緩慢,用力適度。主要用於頭昏頭痛、頸項不適、落枕、肩頸酸痛等疾病的治療。捏按頸肩筋時會感覺脹及頭項,爾後舒適輕快,起到治療作用。
2.捏腋前筋:揉捏腋前筋主要用於胸悶、胸痛、肩臂痛。捏此筋脹及前胸、上臂,捏之後胸、臂舒適輕快,起到治療作用。
3.捏腋後筋:此法操作同捏腋前筋,主要用於治療頸背部疼痛、頭不能後轉、胸痛、頭痛、頭昏眼花等病,捏揉此筋,脹及肩臂頭胸等部位,達到治療目的。
4.捏揉上臂筋:此法是讓病人側臥,左或右上肢外展,醫生用拇指放在病人上臂外側,其餘4指放在上臂內側,相對捏揉,自上而下,捏到手彎(肘窩)處,反複操作3~5分鍾。主要用於治療肩關節痛、頸部痛、上臂痛、頭昏眼花、胸悶胸痛等疾病。
5.捏揉虎口:此法是讓病人手指微屈曲,自然放鬆,醫生用拇指放在病人腕部外側,拇指上翹時,兩指筋的陷凹處,其餘4指放在掌側,自上而下,沿一、二掌關節間隙,經虎口,循食指外側緣,下至食指甲角旁,反複捏揉1~3分鍾,再以拇指、食指端放在合穀(虎口)處,捏掐2~3分鍾。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牙痛、頭昏眼花、鼻塞流涕等病。捏揉虎口會脹及頭部以起到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