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疾病:
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軟組織損傷等症。
注意事項:
1.抹酒火法較燒藥火法為烈,燒藥火法相對容易掌握,但要注意度的把握。
2.本法一般在四肢和腰背部使用,其他部位一般不用。
3.年老體弱患者及小兒不宜施用此法。
火燒療法
方法簡述:
火燒療法苗語稱為“比叨哦”,是一種以火焰點灼傷口起到消毒傷口、預防感染的作用。本法看上去比較原始和野蠻,確也簡單、方便和實用,特別是對於意外情況和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應急方法。
治病原理:
本法是以火焰的瞬時高溫殺滅外來毒素並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一般情況下傷口容易受到細菌、病毒侵入而引起感染,而這些感染源對瞬時高溫的抵禦能力較差,及時使用此法有較好的防感染效果,當然也會對傷口造成一定的損害,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更何況人體對局部瞬時高溫的耐受能力遠遠強於微生物,故不失為在缺醫少藥情況下的一種應急方法。
操作方法:
首先應盡快清洗傷口,除去汙泥、汙物,特別要注意除去傷口深部的異物。取火柴棒大小的潔淨小木條(火柴棒也可以,但要去掉火柴頭之火藥),一端蘸上桐油(無桐油亦可施用),點燃並迅速觸點患部,使火苗隨“啪”的點擊聲熄滅。稍停片刻或隨即取下木條,以患者不能忍受為度。
主治疾病:
適用於竹簽刺傷、刺藜刺傷和相對淺小的創傷。
注意事項:
1.木條不宜過大和過長,過長不便使用,過大則易灼傷局部肌肉組織。
2.已感染或過深過大的創口不宜用此法。
3.灼治後要保持傷口清潔,不可再次汙染。
4.木棒一定要點燃有火苗,再行點觸患處。
爆燈火法
方法簡述:
爆燈火療法亦稱“打燈火”、“爆燈火”等,苗語稱為“包間哦”。就是取點燃之燈火點灼一定的部位來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其優點是收效快、療效高、適應證廣;並且方法簡單,副作用少。爆燈火療法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由於其刺激性強,見效快,常用於急救和對急症的治療。在休克、小兒驚風和各種驚、翻類疾病的搶救以及病情控製方麵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是苗醫得心應手的一種急救方法,在各地的使用十分廣泛。
治病原理:
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燈火的燃燒作用來點打一定的穴位和皮膚以刺激筋脈,促進和加強肌體之氣血運行,提高組織物質代謝,促進高級神經興奮(或抑製),達到“調氣”“治神”的目的,使機體獲得抗炎、止痛、免疫等效果。《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之中血,凝而流止,弗之失調,弗能取之。”說明苗醫的“打燈火”療法能在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的情況下最為適用;所以“打燈火”療法有溫經散寒,疏通經絡之功。本法通過對特定穴位進行強烈刺激,以通筋脈、醒魂魄而達到搶救和治療目的。
操作方法:
用具:燈草1~3根(每根長約9厘米左右),燈盞(無燈用小瓷杯亦可)一個,備裝桐油用。
本法分為明火法和暗火法兩種。
1.明火法:取燈草或上端裹上棉花的高粱稈,蘸上桐油或菜油點燃,迅速往指定穴位快速點打,隨之按壓,可聽到“啪”的一聲,燈火熄滅。明火法的溫度較高,刺激性較強,術後可能會在施術穴位的表麵上留下綠豆大小的水泡,數小時後自然消失。多用於急危症的搶救或體壯患者。可隔日1次,每次可點打2~3次,如點起水泡,下次稍靠其邊沿點打。
2.暗火法:取燈草或上端裹上棉花的高粱稈,蘸上桐油或菜油點燃,掐滅後迅速往指定穴位按壓,利用餘溫達到刺激效果。暗火法的作用相對較弱,但更為安全,多用於婦女、小兒的一般疾病。
主治疾病:
主要用於急救如各種休克、小兒驚風、高熱等,也用於治療多種常見的疾病如風濕、疳積、胃痛等。主要選穴如下:
小兒驚風、發燒、抽風:百會、印堂、人中、迎香、承漿、地倉、頰車、中衝、風池、風府、合穀、龜尾等。
急救:百會、人中、十宣、虎口等。
疳積:長強、天樞、關元、足三裏等。
少腹疼痛:圍繞肚臍周圍一寸許打六盞(苗醫稱為臍周穴)。
胃痛:上脘、中脘、下脘、胃腧、足三裏等。
風濕:阿是穴、沿筋脈線路各穴。
縮陰症:雙肚(臍下左右各1穴)、會陰、足三裏、內關、中脘、下脘、天樞、神闕、丹田等穴。
注意事項:
1.動作要做到輕、快、準,避免過度損傷皮膚。
2.每一次點打時術者要稍壓其燈火片刻,待其熱透。
3.對孕婦和精神病人要慎用。
4.對於啞門、風府、麵部、心髒周圍、陰部等要害部位不宜選用或慎用。
5.術後穴位處起水泡為正常,無須處理。若水泡較大,再點打時須另選穴位。對有感染的特殊情況當作相應處理。
6.局部皮膚炎症、潰瘍有傷口暫不施術。
7.施術宜隔日1次,若點打穴位嚴重感染,可適當延長間隔時間。
針挑法
方法簡述:
苗語稱為“泮疚”療法,醫生取普通縫衣針1枚,用火或酒消毒後,根據病情在選定的部位(一般選擇有紅點或長白色汗毛處)挑破皮膚,並將皮下脂肪層處的一股白絲(皮下纖維)挑斷,然後做消毒處理,可治療相應的疾病,是苗族運用較早的一種外治方法。
治病原理:
針挑療法是各地苗醫普遍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苗醫理論認為:“毒之內存必顯於外,毒之所亂必有其根。”意思是隻要有毒的存在就會在人體上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毒在人體作亂,必然會有使其附著於人體的根存在。而針挑療法的原理就是找準毒邪在人體體表處的“根”,並用針將其挑斷,根被挑斷則毒自出,病自愈。通過挑刺對皮膚的刺激,可達到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和機體的功能之目的,從而引起體內一係列變化,加強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症、促進疾病的痊愈。
操作方法:
取普通縫衣針1枚,用火或酒精消毒後,根據病情在選定的部位(一般選擇有紅點或長白色汗毛處)挑破皮膚,並將皮下脂肪層處的一股白絲(皮下纖維)挑斷,然後做消毒處理。
主治疾病:
各種痧症,風濕病,痔瘡,眼翳及小兒疳積,等等。
注意事項:
1.針挑法對皮膚有輕度損傷,應注意消毒和術後的保護,勿使其發生感染。
2.針挑法的進針宜淺,故進針時針與皮膚角度應在30度以下,勿垂直進針。
3.針挑的部位應據病情決定。
相關介紹:
苗醫針挑療法還有一些特定的使用,下麵介紹3種常見疾病的特定針挑方法。
1.挑翳子法
苗語稱為“泮脫”,是采用針挑耳郭上的穴位治療眼翳的方法,據介紹有簡便、快速、高效而又安全可靠的特點。
用具:大或中號縫衣針1枚,酒精棉球數個。
選穴:沿耳郭邊緣尋找出翳子的反應點(其反應點為灰白色或褐色的丘疹,略高於周圍正常皮膚),尋取丘疹應根據目中翳子的位置高低來決定,一般是翳子的位置高取上耳郭;與瞳孔水平,取中耳郭;以下則取下耳郭。
操作:找準穴位後先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後術者左手固定患者耳郭,右手持針,針體與皮膚平行,緩慢刺入皮肉內,挑破皮膚,反複挑起傷口內的組織,一般可挑出白色的皮下纖維細絲,將其挑斷並擠出1~2滴血即可,若挑不出白色的纖維,以雙手拇指擠壓傷口出1~2滴血亦可,最後用幹棉球壓住傷口止血。
術後目中刺痛可當即減輕,一般1次即愈,嚴重者可隔日再挑1次。
注意事項:
(1)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2)針體宜與皮膚平行,切忌與皮膚垂直,否則難挑出白色纖維。
(3)切忌手法粗魯,宜輕巧柔和。
(4)若行第二次挑刺宜選偏離原穴之旁挑之。
(5)術後受挑刺之耳暫停冷水洗浴。
2.挑痔瘡法
苗語稱為“泮承布”,是苗族民間以針挑特定部位治療承布(痔瘡)的一種有效方法,對於內痔、外痔、混合痔均可使用。
用具:大號縫衣針一枚,酒精棉球適量。
取穴:痔瘡患者的反應點主要是出現在尾椎骨之兩側,表現為褐色或灰白色或淺紅色之丘疹,略高於正常皮膚,壓之不褪色,其位置越低越好。
操作:術者左手固定用酒精棉球消毒好的穴位(反應點),右手持針,針體與皮膚呈30度角且盡量平行。稍用力將針尖壓入穴位的皮肉內用針反複挑之,挑得白色纖維,此時應慢慢左右擺以牽拉其往外,直至扯斷該纖維。然後重複操作至挑不出白色纖維為止,最後擠壓傷口出血1~2滴,用幹棉球擦拭並壓迫止血即可。
若需進行多次治療時應另取穴位,也可於原穴位旁取之。
注意事項:
(1)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2)針體宜與皮膚盡量平行,切忌與皮膚垂直刺入。
(3)手法宜輕巧柔和,切忌粗魯。
(4)若行第二次挑刺宜選偏離原穴之旁側挑之,或另取穴位。
(5)術後暫不作局部洗浴。
3.挑肩疽法苗語稱為“泮甘丘”,本法是苗族民間常用於治療肩疽(甘丘)的外治方法。
取穴:在上背部兩肩胛骨之間的脊椎兩側各5厘米左右尋找反應點。其反應點為灰褐色或灰白色的丘疹,壓之不褪色。反應點離脊椎越近越好。
操作:術者左手固定用酒精棉球消毒好的穴位(反應點),右手持針,針體與皮膚呈30度角且盡量平行。稍用力將針尖壓入穴位的皮肉內用針反複挑之,挑得白色纖維,此時應慢慢左右擺以牽拉其往外,直至扯斷該纖維。然後重複操作至挑不出白色纖維為止,最後擠壓傷口出血1~2滴,用幹棉球擦拭並壓迫止血即可。
若需進行多次治療時應另取穴位,也可於原穴位旁取之。
注意事項:
(1)術前做好穴位選擇,並且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2)針尖切忌與皮膚垂直刺入,要稍與皮膚呈30度角壓入。
(3)操作要輕巧,切忌過猛過急。
(4)若出血不止,應給予止血。
(5)術後暫不作局部洗浴。
開刀法
方法簡述:
開刀療法是使用刀具在人體上切除腐肉、異常組織、剝離異物等的治療方法。雖然在19世紀就有湘西苗醫在病人身上開刀取毒瘤、治療肺部疾病、取膀胱結石,貴州鬆桃的苗醫龍老二能剖腹取胎等的記載,但這類較大型的開刀療法在苗族民間掌握者還是不多。
治病原理:
苗醫的開刀療法大多是對一些花、瘡、皰之類的局部外科疾病,或異物留在較深部組織,一般用藥見效較緩或難達病所時,對病灶進行直接的切除,是快速、徹底的治療手段。
操作方法:
術前要準備新煮沸候冷的開水一盆,高度白酒適量,和相應的刀、針線等器具和藥物。先用冷開水清洗患部,繼而用白酒或有止痛和麻醉作用的藥酒塗抹,取泡在酒中的刀(或在火焰上消毒過的刀)在患部施術,手術完成後若傷口較大則用消毒後的針線進行縫合,再上藥和包紮。3天換藥1次,直至傷口愈合。
主治疾病:
本法適用於化膿的瘡、有腐肉的花類疾病、長期不愈的皰、深紮入體的異物、難產和體內毒瘤等病。
注意事項:
1.術者要有一定的解剖學知識,一般不宜在胸、腦等重要部位和有大血管的附近施術。
2.切口應注意有利於傷口的縫合和恢複。
3.術後應注意休息和養護,防止汙染,以免傷口裂開和感染。
灌腸法
方法簡述:
對於大便難下,積之日久者,為了盡快疏通腸道,苗醫會采用灌腸法來治療。本法是將有潤滑作用的液體或藥液,用灌腸器具從肛門灌入,以達到盡快通便的治療方法。
治病原理:
苗醫認為,大便不通主要有熱灼腸液,腸體幹涸,氣便互結導致阻塞等原因引起,首先會采用肛窟趕毒法用藥物治療。當藥物效果不好或遠水難救近火之時可通過灌腸的方法,把具有潤滑或瀉下、清火、趕毒等作用的藥液直接大量注入大腸中,使之迅速發揮潤腸、趕毒、通下的作用而解除患者的痛苦。但灌腸法是針對大便難下而病情緊急時采用的一種臨時性的通便方法,不宜長期使用。
操作方法:
讓患者彎腰,使其臀部朝上。醫生取直徑為2~3厘米的空竹一節,做成頂部光滑而開口的水槍,吸取製好的肥皂水或藥液等將其塞入肛門內並直接注入直腸中。稍後患者便會將注入的液體連同大便瀉出,病人頓時感到輕鬆。
主治疾病:
適用於急性大便秘結的情況。
注意事項:
1.本法隻能應急而不宜常用。
2.應在靠近排便處施術,便於患者排解內急。
3.竹筒口一定要處理光滑,以免術時損傷肛門。
4.術後當配合藥物治療,以防病情反複。
接骨法
方法簡述:
骨傷科疾病是多發病、常見病。治療骨折是苗醫的特長之一,如:雲南《馬關縣誌》記載:“苗人......有良藥接骨生筋,其效如神。”《苗族通史》中有“苗醫治療傷科的成就最高”等記載,可見苗醫治療骨折確有獨到之處。
苗醫治療骨折實際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即手法(正骨法)和藥物(苗傷藥)。傳統苗醫接骨的原則是“生命第一,功能第二,肢形第三”。凡遇患者首先是搶救其生命,然後努力恢複其功能,對肢形的要求隻能排在第三位,這也是曆史條件所限的一種優先選擇法則。事實上許多老苗醫接骨手法之精準,治療康複之快捷,讓人歎為觀止。
如今許多苗醫已經能夠借助現代的透視設備,使複位更加準確,加上苗藥促進骨痂生長的優勢,對骨折的治療更是如虎添翼,大有用武之地。用苗醫傳統正骨手法治療骨傷科疾病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