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法
方法簡述:
按摩療法各醫學體係均有使用,但苗醫的按摩療法自有其特點,苗族稱為“江滾摩”療法,是醫生在患者身上實施推、摩、揉、捏、按、拍、搓、扶等手法,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的外治方法。本法一般是徒手治療,也可根據需要給予一些藥酒、藥液配合使用。
治病原理:
人體氣血運行不暢,機體的過度疲勞,長時間的習慣性體位和動作都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按摩療法是通過醫者在病人身上施行各種按摩手法,起到舒緩肌肉、疏通筋脈、解除僵硬、扶正異位等方麵的作用,以達到治療、保健和消除疲勞的目的。
操作方法:
在苗醫的按摩療法中手法多種多樣。一般來講,用於治療疾病多選用捏、施、按、啄、掐、扯、彈等手法,並選用相應部位操作,手法稍重而幹脆;用於消除疲勞,強身健體者,則多用摩、揉、按等手法,手法要輕巧柔和。具體的治療則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因兒窩不正(意為子宮位置不正常)致婦女不孕者,當用推、扶等手法讓兒窩複位,孕婦胎位不正時也可通過這些手法使胎位回正,回正後還要用布帶進行固定。
綜合各地的情況按摩法主要有捶、揉、摩、扯、搓、卷、捏、掐、啄、抓、按、、拍、推、扶15種手法,現介紹如下:
1.捶法:以手握拳,捶打選定部位,輕重適度,先輕後重,由上到下。此法多用於背部。
2.揉法:以掌麵或拇指指麵或中指指麵壓住肌膚,稍用力壓揉以帶動深層肌肉組織旋轉。
3.摩法:本法的操作與揉法基本相同,但用力稍輕,不帶動深層肌肉,隻帶動皮膚旋轉即可。
4.扯法:扯法分單扯法、扯切法和扯彈法3種。
(1)單扯法:用拇、食兩指扯拉,如扯耳朵、扯十指等。
(2)扯切法:用左手拇指、食指扯住肌膚,右手以掌為刀猛砍左手扯拉之肌膚使之滑脫。
(3)扯彈法:用拇指與食指第二節或用食指、中指的第二節(雙指均彎為內鉤)夾起肌膚拉彈之。
5.搓法:取手掌在選定部位上下或左右搓動。
6.卷法:即推卷法。用拇指與中指、食指相對,捏起皮膚,邊拉邊向前推動。此法多用於背部。
7.捏法:用拇指與中指、食指相對,拉扯皮肉,使之自然滑脫。
8.掐法:用拇指指甲掐刺皮肉,取酸、麻、脹、痛的感覺。
9.啄法:即啄叩法。除拇指以外的四指相並微彎曲,利用指甲叩啄皮膚,如雞啄米。多用於脊部和頭部。
10.抓法:用十指指甲輕觸皮膚抓騷。多用於背部。
11.按法:即按壓法。用中指、食指指麵或拇指指麵按壓,例如按太陽穴、按風池穴等。
12.法:即晃擺動。分左右、前後和旋轉連環擺3種。
13.拍法:以空心掌擊選定部位,以背部和四肢為多用。
14.推法:以雙掌或單掌在選定的部位朝著一定的方向反複推動。
15.扶法:扶法與推法相似,但其針對性較強,方位較準,主要是扶異位歸原位,而非泛泛地推動。
一般來說,這15種手法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和配合使用。
主治疾病:
1.過度勞累引起的腰酸背痛,四肢酸軟,渾身困重。
2.感冒初期的渾身疲乏、頭昏腦漲、百節不適。
3.軟組織損傷,腰肌勞損。
4.中暑發痧初起的心煩、頭昏、四肢軟弱、背如負重。
5.神經衰弱的頭昏腦漲、精神疲乏、失眠多夢。
6.風濕腰痛、百節不適、頭痛頭脹。
7.運動後的疲憊和不適。
8.胎位不正。
9.不良姿勢及習慣引起的各種不適和病變,如長期伏案工作引起的腰椎、頸椎等疾病。
注意事項:
1.施術部位有破損或炎症者忌用此法。
2.孕婦糾正胎位不正也要謹慎。
3.傳染性疾病不宜用此法,如急性肝炎、肺結核等。
4.根據病情和患者的身體情況掌握部位、手法和輕重,一般要經過訓練和學習,有一定經驗後方可使用。
推拿法
方法簡述:
推拿法與按摩法相近,都是通過醫者徒手在人體上運用各種手法來達到某些治療目的。一般來講前者多用於治療,而後者多用於保健和消除疲勞;前者多用於小兒,而後者多用於成人,且在手法上有所不同和有所側重。推拿法的主要手法有推、揉、拿、按、摩、運、搓、、掐、捏等。苗醫的小兒推拿法有各種流派,治療上各具特色,總體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如湘西苗族名醫劉運開先生創立的“劉氏推拿法”有理論有實踐,在當地頗具影響,而吉首民間的“小兒一掌精”以簡、便、效、特獨樹一幟。
治病原理:
推拿法是苗醫常用方法,主要用於治療兒科疾病。
通過對選定部位的推拿達到疏通氣血,扶持人體生靈能,排除毒素以治療疾病的目的。苗醫認為,小兒年幼,發育不全,但皮膚薄嫩,對體外的刺激敏感,通過推拿方法進行刺激往往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苗醫除用此法治療兒科疾病以外,還用於治療成人的風濕病、瘋狂病等。
操作方法:
操作前準備菜油、薑、蔥適量,把薑、蔥置油中稍煎後用手蘸此油即可施術。根據病情在選定部位進行推和拿的相應手法。一般說來冷病推上三關、小三關、運八卦等;熱病推退六腑,推下七節,運天河水等;如遇大熱之症,見有高燒,出大汗,口大渴者則用打馬過天河、推退六腑、水中撈月等法。民間有“推上三關熱如火,退下六腑冷如鐵”之說。本法可通過“劉氏推拿法”和“小兒一掌精”來展現。
1.劉氏推拿法
已故湖南苗族名醫劉運開在推拿方麵有較高的成就,提出了常規取穴、辨證取穴、對症取穴和反佐取穴的取穴四原則,有“補肝易動風,補心易動火”的新觀點,並把推拿手法總結為10種,即推、揉、拿、按、摩、運、搓、、掐、捏,被推拿界稱為“劉氏十法”,現介紹如下:
(1)推,即以拇指橈側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分直推、旋推、分推3種形式。具有通關開竅,疏通筋脈,排出毒邪,調節體內髒腑功能等作用。
(2)揉,即以指端、掌根或魚際等處,婉轉回環地貼住皮膚,並帶動皮、肉、筋、脈轉動。具有通氣散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3)拿,即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對稱用力,連續一鬆一緊地提拿選定部位的肌肉、筋腱、皮下組織和皮膚。具有祛風止痛,疏通經脈,緩解痙攣的功效。
(4)按,即以指尖或螺紋麵直接在穴位上施加壓力。
具有止痛、止嘔、止瀉、止咳等功能。
(5)摩,即以拇指、食指、無名指3個手指的螺紋麵或掌心附於相應部位上,作順時針環形摩轉移動。具有退氣散壅,幫助交環,緩解疼痛之效。
(6)運,即以指端接觸皮膚,沿一定方向作直線或弧線運行。具有運惠氣,祛毒氣的作用。
(7)搓,即用拇、食指的指麵或雙掌的掌麵,挾住一定部位,同時雙向用力,快速搓撚。具有疏通筋脈,舒關節,幫交環,消食積之功效。
(8),即用兩手扶住穴位的兩端,作前後、左右、上下擺的活動。具有活動關節的功效。
(9)掐,即用拇指指甲直刺穴位。具有調動人體生靈能,開竅醒神,止痛止驚等方麵的作用。
(10)捏,即以拇指的指麵與食指的橈則端相協同,不斷提捏起脊柱兩側的皮膚。具有激發人體生靈能健胃而幫交環,促進機體功能協調的作用。
2.小兒一掌精
(1)基本手法
推法:醫者一手固定患者的手,另一隻手根據病情所選的穴位,從一個穴位推向另一個穴位,或者單個穴位單個方向的推,向上是補法向下是清法。
彈法:除拇指外的4個手指,像彈鋼琴一樣輪番地有節奏有規律地彈到患者的身上,故而稱彈法。
揉法:醫者手指(一般是大拇指)放到患者的穴位上,順時針或逆時針環狀地揉。
捏法:醫者手指(一般是大拇指)放到患者的穴位上,持續地捏數秒鍾或數分鍾。
法:醫者用手指固定患者的穴位,順時針或逆時針地。
吹法:醫者用口吹氣,吹患者的眼睫毛,觀察患者的睫毛是否動。一般是用來辨別病情的輕重。
補瀉法:從拇指到小指分別歸屬於脾、肝、心、肺、腎,穴位分別是脾架穴、肝架穴、心架穴、肺架穴、腎架穴;這5個穴位無論用什麼手法向上俱為補法,向下俱為瀉法。
主治疾病:
兒科疾病大都可通過推拿法來進行治療。
注意事項:
1.推拿之法應當慎重,如用之不當則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故苗醫有“推錯一手三天死,掐錯一爪七天亡”之說。
2.手法的輕重要適當,過輕難以取效,過重則易傷患兒。
藥物洗浴法
方法簡述:
洗浴法包括“藥浴法”和“藥水衝洗法”,因兩法經常合用而合並介紹。本法一般是將草藥煎成的藥湯,過濾後倒入盆內,用以洗浴、浸泡全身或局部,以起到解毒、殺蟲、消腫、止癢等作用。對於局部有創傷或不方便藥浴的情況則用藥液進行衝洗以達到消毒和治療的目的。苗、瑤為近緣民族,瑤族的藥浴眾所周知,而苗族藥浴的使用同樣廣泛。
治病原理:
熱水浴本身就有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而藥浴在此基礎上加上藥物的作用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針對不同的疾病選用不同的藥物使其應用更加廣泛,而人體在熱浴中毛孔張開,血液循環加快有利於藥物的吸收是其效果顯著的重要原因。衝洗法以溫熱的藥水衝洗,其作用機理與藥浴相似但強度弱一些,但在不具備藥浴的條件時也不失為一法,特別是對於局部有創口、有膿液、有腐肉的情況則有特殊的優勢,既可避免交叉感染,又可清創消毒,還能發揮相應的化腐生肌、消腫止痛等方麵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操作方法:
藥浴法一般是根據患者的病情,確定所用的藥物品名和藥量,然後將藥物煎熬成藥湯並進行過濾,倒入洗浴的盆中,保持溫度在30~35益以內,患者進入浴盆內洗浴、浸泡全身或局部。一般洗浴的時間25~30分鍾為宜,具體時間根據患者病情不同來定。對於一些有皮損的局部疾病多采用藥湯衝洗。方法是將藥液置於一壺中對局部進行緩緩衝洗,對於有化膿或腐肉的情況還可同時用棉球蘸藥液清洗創口。
主治疾病:
藥浴法主要用於風濕麻木、偏癱、大麵積的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感冒、凍瘡等疾病的治療。藥水衝洗法則主要用於局部的瘡、花、癬等病的治療,如有些苗醫治療化膿性骨髓炎時用藥液反複衝洗潰口等手段,而且效果良好。
注意事項:
1.藥浴法應注意溫度的掌握,並注意補充熱液以保持溫度,或加熱再用。
2.根據病情的不同選用相應的藥材。
3.藥水衝洗法所用藥液為新製,用前煮沸消毒,以防因用變質或受汙染的藥液導致局部感染。
4.治療時,注意外部環境,天氣不宜過冷,否則易感冒。
5.藥物的選擇和煎煮要注意,藥物煎煮加水要適量,過多則濃度降低。煎煮的時間要根據藥物的性質而定,芳香性藥物一般煮沸5~10分鍾,塊狀和根莖類藥物則需煮30分鍾。
6.藥液溫度要適宜,防止燙傷皮膚。
7.外洗後要用幹毛巾擦幹患部,要注意避風和保暖。
8.婦女經期和妊娠期不宜用此法坐浴和洗陰部。
9.全身洗浴時要注意患者異常反應,以免發生意外,如血壓升高、昏厥等。
相關介紹:
以下介紹一些洗浴法的驗方供讀者參考。
1.治風濕性關節炎:紅禾麻(蕁麻科植物蕁麻)、桑寄生各等份,水煎為湯供患者沐浴之用。
2.治跌打腫痛:取岩五加、刺五加、透骨丹(鳳仙花根)、八角楓葉枝各等份適量,煮水洗傷處,可消腫止痛。
如全身重傷,可加重藥量煮水,放木槽內浸泡全身。
3.治腳汗:用蘿卜皮250克,煮水,趁熱泡洗腳。每日1次,數次止汗。本方如改用白蘿卜500克,切片水煎洗腳,每日1次,可治腳氣。
4.治蟲積:蛇床子、苦楝皮各16克,水煎,臨睡前洗肛門。
5.治盜汗:桃葉適量,水煎洗澡。
6.治腳氣腫脹:用楊柳須根、土一枝蒿、威靈仙各等份,煮水。趁熱洗浴,並浸泡雙腳,可消腫。
7.治凍瘡:取幹辣椒16克煮水,趁熱洗患處,並浸泡,可治凍瘡,止癢。
8.治療過敏性皮膚病(風疹):取新鮮韭菜葉150克,紫背浮萍適量共切碎,加入清水1000毫升共煎15分鍾後帶渣倒入浴盆中,每天洗浴2次。又方:取雄雞毛一束,煎煮後倒入浴盆中,日洗2次。此二法對生漆過敏、過敏性蕁麻疹、花粉過敏等過敏性皮膚病都有較好療效。
9.神經衰弱:取海帶30克切碎,生龍骨60克搗絨,加水500~1000毫升煎煮30分鍾,帶渣倒入浴盆中,臨睡前浸浴15分鍾。本法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神經衰弱所致的失眠有明顯療效。
抹酒火法
方法簡述:
抹酒火療法是醫者用手或毛巾等物品蘸燃燒的酒灑於患部,並施以相應的摸、揉等手法,至病人不能忍受為止。此法可見火焰在醫者手上和患者身上熊熊燃燒,十分驚險,治療之後,病人頓時感到輕鬆,常被視為奇法異術。本法實際上是一種熱刺激療法,看似驚險,隻要掌握得當一般比較安全。
治病原理:
抹酒火療法是利用熱療達到疏筋通脈,祛除冷毒,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以治療疾病的方法。也可根據病情配合藥酒使用,則可收到熱療和藥療的雙重效果。
操作方法:
在操作中又可分為抹火法和燒火法兩種。
1.抹火法:取適量高度的白酒或藥酒置於碗中點燃,醫者先用手蘸上一些冷水抹在患者身上,然後手蘸涼水後迅速插入燃燒的酒碗中,撮起適量燃燒中的酒快速灑於患部,並施以相應的摸、揉等手法(在施用手法的過程中,火漸熄滅),至病人不能忍受為止。每天1次。
2.燒火法:取適量的高度白酒或藥酒置於碗中,取毛巾一塊(或用剃薄的柚子皮等物品)用水浸透並覆蓋於患處。醫者取一棉球蘸上酒灑在毛巾上,然後點火讓酒燃燒,至患者不能忍受為止。冷後再燒,反複數次即可。一般每天1次。